1. 首页 > 宠物资讯 > 文章页面

楚雄禄丰人特点(楚雄禄丰县有什么好玩的)

禄丰特色农特产品展闪亮人眼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楚雄禄丰人特点,以及禄丰养狗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为什么人是猴变的葫芦蜂人工养殖技术

人不是猴变的

禄丰特色农特产品展闪亮人眼

现时生物学及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目前对现代人类的早期演化历程主要有两种理论,即单地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19世纪时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家抱有种族歧视观念,大部分同意多地起源说,认为白种人和其它人种起源不同,从根本上就处于一个优越的地位。20世纪的新考古发现、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和思想进步,导致大部分科学家同意单地起源说,但随着新考古发现的不断出现,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考察多地起源说。

人类的进化历程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击到墨西哥的尤卡坦丰岛上。这一撞击在短时间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当时80%的生物物种惨遭灭绝,尤其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地球霸主恐龙的消亡,为哺乳动物的演化和繁盛提供了契机。

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放射状快速进化,从低级灵长类动物的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级灵长类动物。这时候,有的猴类开始向猿类演化,原始猿类逐渐从猴类中分离出来。目前已知的最早猿类,是出土于埃及法雍的生活于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原上猿,其次是距今2800万至2600万年前的埃及古猿。2300万年前,又演化出森林古猿,目前在非洲和亚欧大陆的很多地方,都发现有森林古猿的化石。1000万年前,森林古猿消失。

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森林古猿分化出了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多个分支。1400万年前,拉玛古猿开始出现,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都发现有拉玛古猿的化石(中国云南禄丰也有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釉质厚。这些等点与人类相似,而与猿类不同。多数学者认为,拉玛古猿是人类和猩猩的共同祖先。

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开始在非洲东部制造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裂谷,把非洲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相对独立的动植物系统,这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600多万年前,南北美洲还不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中部,洋流相通;北冰洋较暖,其海水盐分较高,不易结冰。后来,地轴倾斜角产生变化,地球接受的太阳光略微减少;地壳运动在中美洲制造了巴拿马地峡,阻断了两大洋的中部洋流;北冰洋雨水增多,其表层海水的盐分降低,较易结冰。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南北两极形成大冰盖;南北极的大冰盖又反射出大量的太阳光,从而使地球进入冰河期。在那冰河时代,气候严寒大量的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陆地之上,海平面下降了大约50米,全球干旱少雨,地中海干涸。这时候,在非洲大裂谷的西部,由于地处赤道附近,距离大西洋不远,而且地势较低,仍然雨水充沛,森林茂密,那里的拉玛古猿栖息在大树之上,食物充足,生活悠闲,所以进化缓慢,后来逐渐演化成猩猩。与此同时,在非洲大裂谷的东部,地壳运动抬高了地势,阻断了来自遥远的大西洋本来就不太多的水汽,使那里的降雨量由西向东渐次减少,原有的大片森林退化成草原,那里的拉玛古猿无树攀援和栖息,不得不来到地面,而且食物稀少,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取食物,躲避天敌,使视野开阔,大裂谷东部的拉玛古猿开始学习直立行走。这期间,一些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种群,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灭绝了。500多万年前,非洲东部出现了一种双脚勉强可以行走,双手作辅助的大型高级灵长类动物,这就是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因其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非洲南部而得名,又称最早的人类(人属),或与其后裔的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南方古猿的骨骼化石,主要在非洲南部和东部发现过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露西女士”。露西女士,1974年出土于埃塞俄比亚,生活在300多万年前,死亡年龄在20岁左右,全身骨骼保存率达40%。南方古猿的主要特征是: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脑顶叶扩大,可能有原始的语言能力而且配合手势与他人进行交流;拇指可与其他四指对握,能使用天然工具;大足趾与其他四趾并列于足前方,脚底有足弓;头骨枕大孔的位置接近颅底中央,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的头骨比人类的短,脑容量很小,只及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的相近。南方古猿虽能直立行走,却步履蹒跚,行动笨拙而迟缓。从肩胛骨和臂骨看来,南方古猿依然保持其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特征。南方古猿象人而不是真正的人,象猿而又与猿明显不同,处于二者的中间环节,是从猿到人过程中的第一种过渡生物。总之,南方古猿是公认的最早人类祖先,是人类的起源,是最早的人科动物,其体质特征和人接近。150万年前,南方古猿消失。

直立行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人类始祖那笨拙的双手,终于从行走器官中解放出来,以从事别的劳作,进而加快了人类的演化。从此,人类第一次与四足动物产生重大区别,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中分离出来。

250万年前,在非洲,南方古猿几乎同时演化出多个分支:1、鲍氏猿人。鲍氏猿人貌似猩猩,体格粗壮;脑容量达500毫升以上;牙齿巨大,面部肌肉有力,耐粗食。鲍氏猿人以植物为食,食物充裕,生活悠闲,但食性单一,适应能力不强。100万年前,生存环境发生变化,鲍氏猿人因无法适应而灭绝。2、能人。能人的体形较为纤细,瘦高;脑容量在700毫升上下;手骨和腿骨与现代人近似。能人的食性广泛,既采食野果、嫩叶和植物块茎,又食用肉类,而且食物中的肉类比例很高。能人生活艰难,经常食不裹腹,但适应能力很强。3、匠人。匠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能人相似,但适应能力似乎更强。后代的直立人由匠人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更大。

鲍氏猿人、能人和匠人,与其祖先南方古猿一起,统称为早期猿人。

能人和匠人,既采食果蔬,也捡食腐肉与蛋类,又猎食野兔,野鹿,野驴和羚羊等。早期猿人既是猎人,进行狩猎只有鲍氏猿人不当猎人,不狩猎,同时又是猎物,经常成为大型食肉动物的美食佳肴。能人和匠人也许有简单的语言。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能人和匠人似乎能建造简单的住所。更重要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经过打制的石器,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多边器等。据此可以想象,能人与匠人打制石器,而后手握石器去宰割兽肉,并对兽骨进行敲骨吸髓的场景。骨髓更富营养,而其他动物却没有能力享用骨髓。

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而工具的制造是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从此,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旧石器时代。能人与匠人制造工具,能够促进语言的发展;使用工具,能够获取更多更好的食物;大量摄入高营养的食物,能够促进大脑的进化。

早期猿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主要发现于非洲的部分地区,现有材料不多。从发掘场地发现:能人或匠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场所里,甚至与其后裔的直立人在同一处生活。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生存竞争的问题。

将近200万年前,在非洲,直立人出现了。直立人,又称晚期猿人。后来,直立人走出非洲,向亚欧大陆迁徙,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有大量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等,都属于直立人的范畴。直立人的脑容量在1000毫升上下;头骨很厚,眉脊突出,颅骨低平,具有猿的特征;腿骨似人,适宜直立行走,能象现代人一样快速奔跑。从脑颅骨的结构可以确定,直立人拥有语言能力。直立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也许还使用一些符号进行记事。在人类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直立人继承了其祖先的技能,并加以改良,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在直立人的生活遗址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石器,同时出土大量被烧烤过的兽骨,以及其他用火痕迹。可以推知,在雷电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中,直立人取来火种,加以保存,继续留用。

火的使用,意义重大。直立人用火,既能抵御寒冷,又能驱除猛兽,更能享用熟食。熟食肉类和鱼类,对人体大有裨益,能使人体在相同数量的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营养,使大脑更有效地支配肢体的活动,更有利于大脑及全身的进化。直立人虽然没有庞大的躯体,也不能高速飞奔,更没有尖牙利爪和犄角毒囊,可是,直立人凭借聪明的大脑和灵活的双手,终于在动物界中获得了绝对的优势,逐渐晋身食物链的最上层。

60万年前,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的直立人各自独立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海德堡而得名。其实,海德堡人仍然属于直立人的范畴,是后期直立人的一种,其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原来的直立人相比变化不太大。20万年前,直立人(海德堡人)消失。与此同时,在非洲和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各自独立演化而来的尼安德特人出现了。

尼安德特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而得名,简称尼人,又称早期智人,或因其大多居住洞穴中而称之为穴居人。目前,在非、亚、欧三大洲,发现大量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等,都属于这类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很接近,但仍存留若干猿的特征:眉脊发达,前额低斜,枕部突出,鼻子宽大,颌骨前突等。尼安德特人身材不高,但强壮结实;脑容量在1300毫升左右,比直立人大得多,脑组织也更复杂。在尼安德特人居住过的洞空中,发现大量精巧的石器制品、骨针、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28万至11万年前,地球经历一个冰川期;7万多年前,地球再次迎来最近的一个冰川期。尼安德特人生活的时代,正值两个寒冷的冰川期,其中只有四万年温暖的间冰期。尼安德特人身穿兽皮缝制的服装,烧火取暖;主要以狩猎为生,使用有刃有角的薄石片和木棒组合而成的形如标枪的猎具;狩猎时,经常组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来伏击大型猎物,也会用火把将猎物逼入有利地形。尼安德特人已有葬仪;年长的人会把生活经验传授后代。但是,尼安德特人一直使用固有的工具,不思加以改进。

20万年前,在亚欧大陆上,身材较矮的海德堡人在独立演化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同时,在非洲,身材较高的非洲海德堡(直立人)也演化出了非洲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后来,非洲早期智人走出非洲,走向亚欧大陆,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二次走出非洲。

考古研究发现:在亚欧大陆上,由当地海德堡人(直立人)独立进化出的早期智人,与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甚至与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至少共同生活过6万年。大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都灭绝了,被晚期智人彻底取代。当代分子生物学的DNA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分支。

将近20万年前,在冰河期里,非洲虽不寒冷,却极为干旱,生存环境极为恶劣,非洲海德堡人(直立人)在演化出非洲早期智人后,原来的种群几乎灭绝。15万年前,由于出现演化,极少数有想象力的适应能力更强的非洲海德堡人的后裔,终于逃过劫难,活了下来。分子生物学对女性的线粒体DNA研究说明:现在全世界所有人,都是15万年前九位女性祖先的后裔,可见当时的种群规模小到何种程度!1987年,科学家据此提出“夏娃理论”,并开展寻找“夏娃”的行动。

15万年前,那些极少数因为拥有想象力而活下来的人,就是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或现代人)。

11万年前,冰河期结束,全球气候回暖,晚期智人迎来了好时光,可是,好景不长。7万5千年前,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大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物质被抛入高空,并在大气平流层中扩散开来,遮蔽了大量的太阳光,导致全球气候产生急剧变化,此后一千年,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在那个冰川期之初,由于环境险恶,生存艰难,晚期智人的种群规模快速缩小,以至于几近灭绝。然而,到了6万年前,晚期智人终于适应了严酷的生存环境,其种群规模得以逐渐扩大与恢复。

10万至5万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逐渐走向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洲。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第三次走出非洲。在这期间,主要由于冰河期太冷的缘故,很多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又返回非洲,而后再次走出来。

克罗马农人,因其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克罗马农山洞而得名,又称晚期智人或现代人等。目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有克罗马农人的骨骼化石和生活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河套人、水洞沟人和资阳人等,均属于克罗马农人的范畴。但是,中国晚期智人与欧洲晚期智人相比,二者的体质形态稍有不同,制作的用具及创造的文化,水平相当而风格略异。克罗马农人的体质形态已没有任何猿类的残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其主要特征是:颅顶高而宽大,眉脊几乎消失,颌部退缩,下颏明显,臼齿窝深等等。克罗马农人的头圆而丰满,脑容量达1400毫升上下,脑内纹褶复杂,与现代人没有差别,具有很高的智慧,拥有完全的语言能力。克罗马农人身材瘦高,四肢发达,动作讯速而灵活,双手极富技巧。克罗马农人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猎取鹿、羊、野马、野牛、甚至大型猛兽。克罗马农人知道埋葬已故亲人,利用长石片和石叶来制作工具。在克罗马农人的生活遗址中,发现大量尖状器,刮削器、各种石刀、雕刻器和钻头等石器;以及骨锥、投矛器、骨针和鱼叉等磨制骨器;各种装饰品;用骨头和软石雕刻的人物像和动物像,以及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劳作和狩猎场面的壁画、岩画。

克罗马农人不但追求物质生活,同时知道追求精神生活。从出土的大量装饰品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已有审美能力和爱美习俗,希望得到美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从众多壁画和岩画中可以推知,克罗马农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以前所有生物,包括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都不具备的。正是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克罗马农人更具创造性,并引领克罗马农人逐步走进文明社会。

根据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研究发现,所有现代人都具有共同的非洲起源,其先祖主要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路线大致是: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陆陆续续沿着非洲东海岸,越过红海,经西亚来到中亚,然后穿过印度,到达东南亚。4万年前,从东南亚出发,一部分人进入中国南方,越过长江到达中国北方,在东亚地区扩散开来,而另一部分人则越过一个又一个海峡(在那冰河期时代,由于海平面降低,那些海峡大都成了陆桥,可以徒步穿越),前往大洋洲。同时,又有多批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继续来到中亚,其中一部分向西迁徙,到达欧洲,而另一部分则走向东方,进入西伯利亚和中国北方等地,与从东南亚北上的人群融合。在亚欧大陆的现代人群体中,中亚群体拥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最为古老,特别是乌兹别克群体。中亚地区是克罗马农人走出非洲后,两次主要大迁徙的起源地。

2万多年前,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散居各地的克罗马农人又分化出四大人种:1、蒙古利亚人种,又称黄种人;2、高加索人种,又称白种人或欧罗巴人;3、尼格罗人种,又称黑种人;4、澳洲人种,又称棕种人。后来,在每个大种之下,又分化出若干小种。

2万年前,先后有两批蒙古利亚人越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成为印地安人的祖先。

从遗传基因研究中得知,现代中国人并非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人的后代,也不是大荔人、丁村人和许家窑人等人的后代,而是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河套人及峙峪人等——的后代。中国本土直立人的后裔早已灭绝了。在中国及整个东亚地区,出现距今10万至4年前之间的古人类考古化石断层,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有些中国学者曾提出一种多地区起源说:将近200万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后来在各自的生活区域独立演化出早期智人,进而又独立演化出现代人,其间各地区的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如今从遗传基因和考古发掘两方面看来,多地区起源说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1万1年前,即基督教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时代,最近的一个冰川期结束了,旧石器时代也随之结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候,人类开始养狗,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比这要早,大约在2万年前)。华夏先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大约1万年前,全球气候又经历一个短暂的骤然变冷过程,原来在中、高纬度地区的很多动物,有的逃往温暖的低纬度地区,有的灭绝,如猛犸象、剑齿虎和短面熊等都在这时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中、高纬度上的远古先民因人口增长,猎物缺乏,生存艰辛,其生活方式不得不从以采集和狩猎为主,逐渐转向以农耕和畜牧为主,从而推动了农牧业的产生。

8千年前,世界上几乎同进出现了四个各具特色的农牧业中心:1、中国,主要训养猪和鸡,黄河流域种粟(小米),长江流域种水稻,两地还兼种豆类等;2、西亚的两河流域,以豢养山羊和绵羊为主,种植小麦和大麦;3、非洲东北部,主要家畜是毛驴,农作物以高梁为主,兼种非洲小米和非洲稻谷;4、中美洲,以训养驼羊与荷兰猪为主,种植玉米,马铃薯和棉花。

与此同时,大批新技术、新事物开始走进远古先民的生活:钻木取火;结网捕鱼;陶器;房屋;水井;村落;酿洒;乐器等。此外,纺织器具,食物加工器具等大量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在这时出现。这是人类开始进入定居生活的时代,更是人类迎来的第一个大发明、大创造的时代。这时候,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时代,贾湖、后李、裴李岗、大地湾、汤家岗、河姆渡及仰韶等文化,或进入繁盛期,或开始萌芽。

5千年前,又有一批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新事物出现了:城池;文字;历法;车子(包括牛车);独木舟;医药;丝织品等。这时候,在中国,正值五帝时代,相当于城头山、大汶口、良渚、屈家岭、红山及龙山等文化时期,国家的雏形出现了;在埃及,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前王国。4千年前,金属器具开始出现;古埃及人大造金字塔,华夏先民、古印度人和苏美尔人先后建立各自的国家。--------出自蔡佳如

胡蜂饲养技术

一、许多蜂友都渴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防胡蜂的装备,目前购买防蜂服的方法主要有邮购和网够,自己几乎没有挑选的余地,很是被动,甚至有些商家以次充好,坑骗蜂友,一般而言,蜂友购买的防蜂服,不是太薄,就是太重,有些是重型防化服,基本不实用,薄的用两年就风化无法使用.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制作,利用当地市场上卖的各种材料自己设计和制作,质量自己可以掌控,用起来也比较安心.现在我介绍几类不同用途的防蜂服制作方法,希望有需要的蜂友参考,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用途灵活设计制作.

1、 1)地面工作型:主要针对金环胡蜂(云南大黑蜂)和黑尾虎头蜂等.这套防蜂服不能在树上或高空操作时使用,完全是为地面操作而设计的,如果有蜂友硬要在树上使用,出了问题,自己后悔也来不及.具体制作方法:购买优质下水裤一条(就是养鱼的人或在河里捞沙的人穿的胶皮裤),成本在170元左右,购买的时候应该当面试穿,注意检查裤裆等部位有没有裂缝,有问题的及时重挑;普通老款雨衣两件(没有裤子的),50元左右一件;有拉链有按扣的塑料雨衣一件,60元左右;全封闭式摩托头盔一个,130元左右,也可以用普通安全帽,30元左右;皮手套一双,16元左右,也可以用35元一双的加厚塑料手套;辅助的材料有铁纱网和粗线,总成本在400元左右,表面看不划算,实际上可以使用8年以上,值不值想必不用多言.使用方法:先穿好下水裤,调好松紧带,可以灵活蹲下和站起,然后穿上一件或两件普通老款雨衣,再在外面穿上塑料雨衣,拉好拉链扣紧按扣,用粗线扎紧腰部,这样胡蜂无法钻进去蛰人,戴好防护头盔(脖子和脸等部位的连接处应该用铁纱网缝好,不要大意了),最后戴好手套,手套口和雨衣袖口处也用粗线勒紧.这样,胡蜂是对人无可奈何的,咬不通,蛰不到,钻不进去.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最好两个人配合,有个照应,防止滑倒弄破防护装备,十分昌盛的金环胡蜂不宜白天捕捉,最好夜里搞,安全第一!

2)树上操作型:软雨鞋一双或长筒鞋一双;普通塑料雨衣两套(包括裤子),必须有拉链和按扣,60元左右一套;安全帽一个(脖子和面部应该自己精心缝制);皮手套一双或普通乳胶手套一双;布手套一双,爬树时使用;粗线若干.使用方法:雨鞋和雨裤连接处用粗线扎紧,手套和袖口处也要扎紧,戴好防护帽,为了防止塑料手套被树皮划破,爬树之前应该戴上布手套.总成本200元左右,轻巧实用.这款主要针对马蜂(葫芦蜂)和黑马蜂(树上的各种黑色胡蜂),对付黑马蜂最好在夜里,因为拟金环(牛b蜂)也有大型种类,不排除会蛰穿雨衣。一般的老马蜂,普通乳胶手套就足够了,注意不能用在各种土洞里的胡蜂上(金环等),否则有好受的,骂天也活该!

2、捕捉金环胡蜂的廉价蜂笼制作:取个金龙鱼油瓶,充分的清洗干净,把瓶口的那圈白色塑料拿除;锯一节约30厘米的竹子,两头要通的,大小刚好可以放入油瓶口部,直径约5厘米,竹子内部应该用抹布抹光滑;竹子的外围的中部用布或塑料袋缠绕紧,再用塑料绝缘胶带裹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漏斗状,这节竹子的一半可以放到油瓶里,又不会完全掉入或滑出,布的作用如同塞垫,如果再不放心,还可以用线把竹子绑在瓶口下部,无论怎么弄,这节竹子都不会脱落。这节竹子如同倒须,胡蜂只能进去出不来;记得油瓶的周围和底部用铁线烙几十个孔,牙签大小,供透气。竹段的上端,应该做个大小适合的木塞,蜂进去后便

于堵塞。优点:制作简单,材料易找,必要时可以划破瓶子抖出胡蜂,也没有损失。

二、1)建交配大棚,规格:长620厘米,宽270厘米,高220厘米(德宏某专家的各尺寸比我的少20厘米)。技术要求:一半全部遮阳遮光;一半要完全可以让阳光照射,通风透气。越冬大棚、筑巢大棚和交配大棚可以共用,只是筑巢大棚不能遮阳光,不能遮阴,要求全棚可以让阳光照射。

2)越冬室:选取自然枯死的冬瓜树,楚雄州叫水冬瓜树,有无树皮均可,直径25厘米,锯成30厘米一截,用电钻打孔,孔口直径4厘米,洞深25厘米,洞内直径15厘米,在用腐烂的松树桩木块封堵严实(火把节时舂耍火把的松香灰的那种),最后离封堵孔口处5厘米高处打个直径3厘米的孔供越冬蜂王自由进出。必需晒干燥,不可潮湿。

3)筑巢大棚及内部:它的功能只是为了防止蜂王从筑巢箱逃出飞丢失而已。关键是摆放在里面的几十个筑巢箱,筑巢箱分活动区和筑巢区。筑巢区可以用啤酒箱,箱底侧面一角处开个直径4厘米的孔供蜂王进出。箱子顶端横担一根宽5厘米,长可以穿出箱子两头,刚好可以担在箱子上的木条,不能太光滑。筑巢箱内部应该是遮光黑暗的。外面覆盖塑料布防止雨淋。活动区大小跟啤酒箱一样,用铁纱网制作,只是底部应该用木版,防止挂伤蜂王的脚。活动区一侧留个小门,方便喂食物,用两个不同颜色的瓶子盖,一个装糖蜜水,一个装水,一天清理干净一次。一边放入腐烂的树及树皮供做窝用。一个蜂王关养在一个筑巢箱里,筑巢箱摆放应该有7厘米以上的距离,防止相互影响。

三、具体管理:1)楚雄禄丰县范围内葫芦蜂在农历十月初移蜂窝进入交配大棚,即11月5日至15之间;大黑土蜂、黄土甲在农历十月中旬至农历十一月初拿入大棚。所有蜂不分公母,一律拿入,但是要同一个种类养一个大棚。雄蜂屁股没有刺,像蚂蚱的屁股,屁股尖短圆。因为要把雄蜂、处女蜂王、工作蜂(干活的职蜂)分别挑选出,会无意的伤害到处女蜂王,如夹伤等。全部放进去,只是增加些食物成本,完全值得,多活一个蜂王,明一年多一点效益。

2)放入交配大棚后,应该用盘子盛放糖蜜水、干净的水和甜苹果在里面供所有蜂自由取食。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时,从太阳出来到太阳落山时,都有蜂在交配,天阴下雨没有。

3)越冬室摆放在交配大棚的遮阳那端,防止雨淋。天气凉、有霜后蜂王会自己进入越冬,耐心等待,不要人为捕捉进去。越冬期间防止蚂蚁、老鼠危害,也不要频繁打开看。

4)越冬苏醒后,有个生理恢复期,约一周时间,应该集中饲喂。当肚子变大,开始相互咬架,应该立即抓入筑巢箱,单独关养做窝。

5)有5只工作蜂以前不要喂肉;有20只工作蜂时可以移到野外饲养,应该继续人工喂养15天,当确定工作蜂完全有采集食物能力时可以停止人工饲喂食物。否则,会因为无野外生存能力而饿死整窝蜂。

四、公开技术背后的辛酸。今年8月初,我写了一封8页的信去德宏,恳求某专家给予技术指导,是挂号信,也没有退回。至今,无任何回音。无奈之下,我连续在网络上收集各种相关信息,4个月后提炼汇总,加上近期实际实验,基本掌握胡蜂人工育种、筑巢技术。想到许多蜂友亦有同感,求路无门,掌握技术的蜂友因为自己利益考量,不愿意无偿公开技术,甚至高价炒作,因此,我决定公开技术,反对的蜂友不少,影响到他们的利益。长远而言,会积极推动胡蜂产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大棚的材料及用具:选择河北省产的不锈铁纱网(不锈钢纱网有便宜的),孔目最小的那种,很软,阳光下是银白色的,我买的一整卷250元,商家说“有50米,最少48米”,我用后估计有48米,建好一个棚还剩一些。如果用纯铁纱网,夜里有露水,约一周后就生锈了,虽然不会马上烂,但几个月后不行了;养葫芦蜂也可以用白色的尼龙网,咬不断,大黑土蜂会咬断,2至3元一米,不贵;支架用竹子,用不锈铁线捆扎;缝合用普通的缝衣线,黑色的,缝两层即可,拉紧;塑料大棚专用的塑料布买了10米,6元一米,还有6米剩下;遮阳网买了10米,由了45元,大棚的一半从地面以上开始遮围,刚好够用。一个人3天搭完,包括人工成本共计620元左右。条件较好的朋友可以用钢架的,普通型几千,豪华型3万以上,这是私人权利。我的大棚缺点是半年要换一次支架,怕雪压。

其实,有大手笔的未必真正懂细节管理,失败已经可以预料。我在绍兴待了几年,那里的老板真的低调,那些穿着朴素干净的中年男人,脚穿一般的传统布鞋,可是身家不凡。反之,追求大投资的,如果没有实际经验积累,死搬硬套,不会活学活用,永远不会有起色。我公开的是大体的资料及思路,细小之处只有在行动中得到,筑巢箱的筑巢区有条件的可以用木版做,胶合板不能用,要普通原生木板,箱体可以缩小些,保温暖和,只是制作太费力费钱等。最后一点:理论是死的,如果没有逆向思维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永远也无法超越别人,就如同我公布相关资料后,我不用担心被别人竞争,因为我有足够的底气,别人是无法拿走我脑子里的知识的。我断了许多想高价卖技术的人的财路,他们已经骂娘了。对于,谦虚的蜂友,可以有所吸收运用,是最好的了。那些,想搞胡蜂饲养的朋友,我只是告诉了你们具体思路和探索的方向,只要认真研究实践,会有所收获的,希望你们努力,一年不成,两年不理想,及时总结得失,坚持三年,一定能够有回报和成功。

六、关于胡蜂人工饲养问题,人工越冬,筑巢等已经不是难题,最难的是人工持续育种培育人工品种,我相信那些大神和专家也不敢说他有自己培育出的新品种或品系,如果有?那么品种特征与野生的有什么区别性标志?蜂王繁殖率是否超越野生种?遗传性状是否稳定,抗逆性如何?抗病能力如何?适宜恶劣环境的能力怎么样?可以工厂化高密度饲养吗?我想,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是不可能育种成功的,希望蜂友们努力.可以说,我们目前养的都是野生种,如果能像养畜禽一样,完全不依赖野生资源,才算胡蜂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驯养成功.绝大部分人,将会在引种\近亲交配\初步杂交选育\提纯\衰退\放弃\再引进野生种的路上徘徊反复,能够突破的人估计很少,这个也是胡蜂驯养之难的核心原因之一.有人会说,可以人工受精,可以用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人工温室模拟各种气象环境全年育王和越冬,都可以,但是真正探索的有几个,有钱也不一定会很顺利!应如何解决高密度饲养呢?

我给出一组饲料种类,城市郊区和农村山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研究:廉价种类有黄粉虫,可以到花鸟市场卖鸟处买种,它吃米糠菜叶,可以全年大规模饲养,成本低;白蚂蚁和腐烂松树桩上有的一种小黑蚂蚁(它的蛋野鸡喜欢刨吃),它们吃腐烂的树;还有种皇竹草和黑麦草养蚂蚱;白糖.中下等成本类:5元左右一个的猪肺;4元一个的鹌鹑;豚鼠和仔兔;苹果.中等成本的:菜场杀鸡摊的鸡肝鸡肺,超市特价鸡鸭肉和猪肉;蜂蜜;高成本的:牛羊肉;蜂王浆.如果我们凭弃传统思维,进行积极探索,用适当的大棚一棚一窝严格关养,满足阳光照射需求,提供充足而又低成本的食物和筑巢材料,那么高密度饲养完全可以解

决,生产效率和抗病能力会提高,各种寄生虫困扰的问题可以彻底杜绝.关键是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效益对比,假如1公斤蛹的生产成本是60元或80元,那么是有利润的.我们应该持续探索,把饲料成本降到最低,相应的生产成本也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任凭市场波动,也不会亏本,只是效益的多少而已!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彻底抛弃马放南山靠天吃饭的侥幸思维.胡蜂产业最终要回归到高密度全年饲养上,才会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那些高附加值的蛹,毒加工就拥有了产业基础,胡蜂饲养就完全摆脱靠野生资源支撑的困局,真正实现保护好野生胡蜂种质资源,为永恒开发利用做铺垫,造福全人类.

七、云南,目前发现了4种,不具有冬眠习性的胡蜂,分别是小青米蜂\红米蜂\大青米蜂和小夜马蜂.它们,都具有连续数年在同一个洞穴或树上蜂巢内生活繁殖的特性,是有一定开发价值的胡蜂种类,现在我谈一下自己的了解情况,以供广大蜂有借鉴和参考.

青米蜂(荞面蜂,狗苍蝇蜂,瞧命蜂),有大型和小型两类.我曾经听有些老年人讲,有些可以几十年在一个洞穴内生活,蜂饼有簸箕那么大,能蛰死人.我见过的,蜂饼有米筛大,在鸡纵洞里,有十几饼.这些青米蜂,蜂毒厉害,特别灵活,钻进衣服袖口里比跳蚤快,蛰到人比老马蜂疼痛,肉会局部坏死,它们是胡蜂界的狼群!几米外,就会飞来蛰人,特别是农村人割地埂草的时候.如果被蛰,爬,也要爬离,否则在巢穴周围30米以内蛰昏倒,恐怕性命难保,蜂群会持续攻击几个小时,甚至会开始疯狂的咬人的肉回巢穴内,很恐怖.如果,有人不相信,可以用绳子栓只活鸡活兔试验下,有几十只蜂蛰咬的时候,迅速拖到20米以外观察实验.如何养好米蜂?

青米蜂的巢,一般在土洞里,尤其喜欢白蚁的洞穴,里面很光滑,多数洞穴是圆弧型或椭圆的,我们在捕捉青米蜂时,仔细测量下,得出的数据可以指导我们养好米蜂.多数米蜂的洞口通道是转弯的,防止冷风湿气直接吹入巢内,长在20厘米之80厘米左右.青米蜂的洞穴是相对干燥的,椭圆型的洞穴,利于排水到洞底,浸透的水会顺洞壁流到底部漏走.我们应该尽力模拟它们的自然巢穴,尊重它们的特殊习性,是可以养好它们的,米蜂洞穴要下功夫研究和修建.有人,也在木桶内养,也许可以的,从长远来看是有违它们的习性.

分蜂的要点:利用它们的护巢护饼习性和多王共居的特性,是可以像蜜蜂一样分蜂的,选择在冬末和春季.禁止在夏季分蜂和取饼.青米蜂有夏眠的特性,在夏季,有时洞口有蜘蛛网覆盖了,没有蜂进出,实际是夏眠.一次可以分2窝,最好1窝.剪下下面的2饼,抓足够的成年职蜂和蜂王,移养到新的巢穴,记得填土,空间不要比蜂饼太大,蜂饼的塔尖处用铁丝扎在合适的干木棍上,挂稳挂正.洞口通道设计要稍微转弯,长在30厘米左右,利于洞穴内部保温.最保险的分法是在原巢的隔壁,挖个专门的分蜂洞,中间有直径10厘米长10厘米的洞道,防止两个洞穴的蜂壳长到一起,这个分蜂洞穴比原巢的洞内顶层矮一些,操作方法一样.好处是同群蜂可以相互照顾及建外壳.分好的2天后,把那个分蜂洞的洞口打开些,甚至让阳光照到,加速建造外壳的速度,当壳建好,应该及时堵严两洞中间的通道,观察几天后连壳带蜂移养.25天后,可以判断是否成功,基本不伤蜂群的元气,避免了抓蜂的麻烦和伤害.有人会说下面的是王饼,其实它们可以转化,繁殖时是王饼,过了节气是普通饼.当新饼做好,上面的就是老饼.女人,怀孕是孕妇,过后还是女人,不可能永远是孕妇!老巢内的老蜂饼2年左右,要清理掉最上面的老饼,发霉严重,会出逃的.

红米蜂(小细马蜂),它的洞穴没有青米蜂的讲究和严谨,甚至蜂饼在不好

的石缝中,七扭八歪的,分法一样.无论哪种米蜂,洞穴内部不能太潮湿.每年取2次蛹就可以了,取的次数多,伤蜂,还是细水常流好.也许几十年后,都还养着,它们依然陪伴着爱蜂的你!

八、我,关注胡蜂吧已经好久了,一直在忙生意和养殖的事,一直没有太多的空隙时间,幸好这段时期有空,也就出来献丑了.引起了各位蜂友的激烈争论,这是好事,有讨论才会有进步.无论是任何人,肯定也好,反对也罢,说吹牛也好,赞成也好,哪怕是漫骂和攻击,我都会乐观的看待.我道破了许多迷津,无意间也触犯了许多资深蜂友的发财之路,他们寄希望于垄断某些业内技术,靠卖胡蜂种等等,不择手段的敛财,从长远看,他们是极大的伤害了胡蜂产业的健康发展.至于,蜂友关心的图片,我一张都不可能传播出来,如果有缘份加上比较谈得来的蜂友,我也欢迎他们实地参观和交流,有实物为证,公道自在人心.我的许多观点,不代表是一定正确的,但是它代表一种思路,可以启发我们探索的方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旁观者乐呵呵.做人要有,一定的良知,我期望胡蜂产业发展得越强越好,从初级加工到医学保健领域的精细开发,最终造福全人类.

有蜂友,问我,为什么不用你的技术去高产地区饲养胡蜂?想法很好,但是当地人并不是憨包傻瓜,他们不会长期容忍你触犯他们的利于或是势力范围,当技术全面学到掌握,谁愿意再继续合作?你一去养,当地的那些蜂友绝对无法再养蜂了,在圈养技术不成熟的现在,可以说是断了人家的活路,后果可想而知?!!!在这里,我告诫广大蜂友,不要太天真,凡事提到利字,是扯不清楚的,真可谓是翻起石头蚂蚁多,不要给自己找些不必要的麻烦!认为我写的资料,有合理有用处及有借鉴意义的,那么请根据自己的实践,去思考和理解.认为,是放屁的,那么就当是笑话,什么也没有发生就可以了!不过吹牛也要有水平,能做,能吹,能写,并不一定能总结归纳和思考!

展望胡蜂产业的未来,这个产业,是具有高利润和高效益的,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是我们不要贸然过多的投入,是有潜在风险的.最好,量力而为,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并且要有能力抵御相关的风险,不要给家庭和家人带来,痛苦和悲剧!我提个问题,胡蜂产业的国家主管机构是哪个?有人会说,林业部门,也有人会说农业部门.其实,这些回答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都不正确.按照我国现在的相关规定,蜜蜂养殖业归畜牧部门管理,在未来胡蜂养殖业,也应该归畜牧部门管理,在地方上就是兽医站和畜牧局进行管理,伴随胡蜂产业的强劲发展,必定有主管部门来规范指导和监督行业发展.蜜蜂业界有全国性的产业协会,即养蜂协会.那么,作为新兴的胡蜂产业,也应该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即胡蜂饲养协会,希望广大胡蜂爱好者共同努力,早日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业组织,指导和推进胡蜂产业的良性而健康的发展.至少,应该争取在蜂业协会下面,成立自己的机构,但是胡蜂和蜜蜂是风牛马不相关的东西,如果挂靠在蜜蜂协会的大旗下,切实让人无法接受,我们应该有所思考.目前,胡蜂的饲养技术逐渐完善,技术难关一个个的攻克,未来的重点应该是人工选种育种和对濒危胡蜂种类的抢救性保种保护,建立胡蜂种质资源基因库,同时应该建立若干胡蜂博物馆.工厂化高密度反季节饲养和蜂毒利用及解药研究,胡蜂疫病防治等等,都有待胡蜂界的有识之士去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后,我希望胡蜂产业界能够建立一个胡蜂爱心基金会,用来帮助那些因为胡蜂攻击而致残蛰死人的家庭,帮助他们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共度难关,朋友,请共同努力!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云南楚雄 挖掘特色兴产业 融合发展促振兴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