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资讯 > 文章页面

临朐宠物店(临朐宠物店哪个店比较好)

宠物店利润来源在哪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临朐宠物店这个问题,临朐养狗群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你们谁知道临朐啊临朐无人区的“无人区”形成原因

http://linqu-window/zs/ly.htm

宠物店

临朐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山东省千里民俗旅游线的重点县。山旺古生物化石世界罕见,种类繁多,保存完美,其产地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区;五镇之首——沂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然温泉老龙湾,水深盈丈,清澈见底,有"北国江南"之称;景色诱人的石门坊,群山环翠,壁立千仞,重阳时节遍山红叶,夕阳残照,朱谷丹崖,瑰丽如画。

--------------------------------------------------------------------------------------------------

古齐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多有长城。除北方燕赵长城外,尚有齐长城、魏长城、楚长城。齐长城横亘于山东中部,在临朐境内长达50公里。由于时代变迁,军事不断发展,渐失城防意义,不为军家所重,任由风雨剥蚀,人为破坏,现仅存遗址、关墟隆土逶迤于山间。长城依山而建,随峰岭沟壑上下起伏。逢悬崖、峻峭陡坡难以攀登处,用巨石砌筑3--4米高的石墙.

遇缓坡、低洼、狗谷,先以土石填平筑基,基宽7--8米;一般较平整地段,基宽8--10米。墙基均以大大石砌筑,其宽5--6米不等,高为3米许。基上筑墙,土石结合,外以石墙包皮,宽1米,每层俱有钉石勾连。内为夯土,统的院落形式,四面围墙成院,其间再以甬路、花墙相隔,分为东、中、西三院落。主体建筑于中院,前为拱形牌坊式山门,正门高出,门上石匾额,上镌“东镇庙”三大字。左右偏门略低,三门封顶俱为绿琉璃。进为拱券山门一间,顶亦系碧瓦。山门东西,各有将军殿两间,又名“神君殿”。殿后,东侧钟楼,西侧鼓楼,二楼均为亭阁式。在进为“御香亭”。亭前后台阶、左右各立名人碑刻。“御香亭”后是正殿,又称大殿,为东镇庙的主体建筑。廊台四面,石栏整齐玲珑,封顶碧瓦,檐桷凌空飞出,砌筑鳞次严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整个大殿造型、风格、彩绘,与北京故宫殿宇相似。殿前祭台,锁钉栏板结构,料以青石,设计匠心独具。台之左,有建隆御碑,右有元大德御碑亭。

西院公馆,馆门上有“万山深处”四字匾额,字大径尺,体行书,奇古浑朴,遒劲秀丽。馆内有“净风轩”三楹,中间卷厦,厦前额曰“一尘不染”。东院公馆,其规制大小,建造用料,砌筑工艺等均不及西院。

东、中、西三院,计有庙殿神堂、楼亭廊庑、道房斋舍等170余楹,是古代青州境内最大的山庙。院内千载名木古树,参天蔽日;历代御碑古碣,大家题刻,丛矗如林,计360余幢,素有“东镇碑林”之称。

“名山俗物少,古刹神木多”。东镇庙由来久远,名木古树,自然不乏。现存者仅有汉柏、唐槐、元银杏等数株。

北魏石佛

东镇沂山,是古代青州地方佛教的发祥地。《东镇述遗记札》载:“东镇寺庙祠观,多供石造像。古道明倒寺。佛四百......锓刻工致情态活脱”。是寺,坐落于沂山东麓,汶水左岸,即今之上寺院村。明道寺始建于东晋咸安初,盛于南北朝,有殿堂斋舍200余间,石造佛像400余尊,僧伽近百人,是东镇梵宇之冠,也是青州地方佛教的活动中心。至唐末“会昌法难”,殿宇荡平,僧众还俗,石佛砸毁,摒弃荒野。

至宋初,佛教复兴,沙门见其劫馀石佛,破首敝足,断臂残躯,掷扔寺墟沟壑,狼藉不堪,景象凄惨,对佛.

亵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随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

时越千年,几经沧桑,朝代数改,舍利塔早已废圯,“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然经缜密调查,反复考究,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于块。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

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该于唐末。按《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载: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真排毁释氏,帝恶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天下废寺......。这次毁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会昌法难”,沂山北魏残破石佛,正是这场法难的产物。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雕刻煎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东镇沂山北魏石佛,是劳动人民知会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杰作,国内少见的文物瑰宝。

渎失敬,于心不忍,便筹集募金,以明道寺遗址中心,凿石穿地,砌砖成室,将抛散四处的大小破随佛石,收集聚合,安葬其中。再筑浮屠于其上,名“舍利塔”供礼拜祭祀。

时越千年,几经沧桑,朝代数改,舍利塔早已废圯,“龙窟”深埋地下,其上易为田舍。然经缜密调查,反复考究,终于找到了舍利塔遗址及其壁记,并进行了抢救发掘。

塔下“龙窟”为一圆形攒尖式的窀穸,以青砖砌筑,深数米。其间堆满石佛残体,缝隙壅塞淤泥。经发掘清理,共出土大小残破佛体700于块。多为少手缺足,颈折腰断,较完整者仅几尊。石佛多为立像,其大小不一。雕刻用料,大型造像主要是杂有淡黄斑纹的青石,其次为石灰质砂岩,再为少量滑石,另外还有几尊陶佛。雕刻形式,大型佛像尽是圆雕,中型造像深浮雕、圆雕各半,小型者多数为深浮雕,个别圆雕;较大的佛座图案纹饰,尚采用了透雕。不少造像的背光、项光、佛座四周及背面,用浅浮雕或线刻画像,镌刻了佛教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耐人寻味。造像种类较全,佛有释迦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共11种;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虚空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等数十种,不胜枚举;明王主要有不动明王、大威德、金刚夜叉、军荼利、降三世五大名王;天有吉祥、技艺、梵天、低释天、四天王及天龙八部、药师十二神将等。部分佛像的背光、项光或佛座周围,刻有铭文,书尽魏体,大都书刻端方,笔力遒劲,是不可多得的碑刻。款识年代,大都是北魏、东魏、西魏,其中北魏后期、东魏初期居多,次之西魏、北齐,北周较少,隋、唐者虽有,却寥无几尊。造像大部敷粉彩绘,除最小者,很少塑面,尚有数尊鎏金者。所有石佛造像,面目清瘦,体态轻盈博衣宽带,衣着褶纹稠密,劲紧连绵,呈阶梯形,重要图案纹饰,多是莲花、忍冬、火焰等浮雕,大有汉魏风格。从铭文时代、造型特征不难看出,这批石佛像主要雕刻于北魏至东魏时期,是罕见的古老石造像。

从石佛的破碎部位看,多在颈项和四肢,凡断裂处都有砸击面,数量又多,当是有意砸毁的。据佛石的风化程度推断,遗形归骨舍利塔下龙窟时,已砸毁150年左右,石佛毁坏时间该于唐末。按《旧唐书·武宗纪》卷十八上载:武宗李炎,宠信道士赵归真,真排毁释氏,帝恶僧尼耗蠹天下,敕令拆天下佛寺......天下废寺......。这次毁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会昌法难”,沂山北魏残破石佛,正是这场法难的产物。

这批石佛造像,时代早,迄今已1590余年。数量繁多,仅独立成佛者达200余躯。种类全,佛、菩萨、明王、天各种均备。形态各异,坐立盘蹲、行飞跪卧,各种姿势均有。神情不一,喜、怒、忧、惧、爱、憎、欲七情俱全。构思精巧,造像优美,比例匀称自然,形象逼真,活现若生。雕刻煎繁得当,线条流畅,琢磨细致,工艺精湛。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佛教兴衰,僧道斗争,历史上的毁佛运动,以及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绘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东镇沂山北魏石佛,是劳动人民知会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杰作,国内少见的文物瑰宝。

摩崖造像

东镇沂山,非但僧寺尼庵繁衍,石屋、石窟、摩崖造像亦多,且时代早,数量多,雕造精细,尤其是歪头崮。歪头崮摩崖造像,肇造于北魏中期,多为大型佛、菩萨像,形式浅浮雕,数量60余尊,集中雕刻于歪头崮西、南两面陡崖石壁。规模极为可观。至北周建德五年(574年),武帝宇文邕敕令拆庙毁佛,歪头崮摩崖造像自难幸免。唐朝建立,佛教兴起,除于东镇广造寺院兰若外,尚大兴金石之工,再次于歪头崮岩崖雕刻佛造像。此次面广量多,南自花枝台东侧石壁,北至南天门上下悬崖,仅大型造像即有百余躯,种类较全。形式多为浅浮雕,亦有线刻。佛像体量大小不一,雕刻细腻,刻画逼真,栩栩如生。歪头崮摩崖造像,无论数量质量,都是不可多见的造像群。至唐“会昌发难”,佛门又遭破坏,营造近200年的摩崖造像,数日之间,毁损殆尽。自此,该造像群再无重雕新刻。至清末,所剩无几。

现仅存观音像一躯,位于南天门外东侧峭壁。造像为坐式,其高1.2米,镌刻形式浅浮雕,造型丰标优美,神情安详端庄,刻工精细,生动活现。据造像面部丰满、各部比例相称、形神兼备、衣褶疏放、佩带饰物等特征,及其风化程度,考究推断,该佛像为唐刻造。

“救苦观音”造像,迄今已1000余年,历尽香烟弥漫山谷的繁华庙会,享受过人间的膜拜盛祭,也目睹毁佛风暴的劫难,它是“会昌发难”的唯一幸存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南天门

东沂山歪头崮西南角,“十八盘”尽头,悬崖顶端高耸一小型阁楼,名“南天门”,它是登临歪头崮的唯一进出门户。

该门创建于唐代,牌楼式。北宋初,遭雷击倾毁,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复建,形式更为阁楼,明成化间复修,又改为戍楼式。清初重建,依然前制。门之左侧及东北面,与崮顶山石相连,其它诸面均临悬崖深谷,地形孤立少倚,陡绝险岌,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隘。是门,于清同治中期,屡遭匪祸破坏,浸寻凋敝,至十一年(1872年)秋,因暴雨楼室倒塌,基台墙裂,其额也坠于崖下摔碎,惟剩其“庙存”之画图与题额拓片。清亡,民国建立,僧道还俗,图、片亦被其卖掉无存。

时当盛世,百业并举,旅游振兴。1994年,沂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歪头崮风景区,恢复古迹,重建南天门,门已久圯,史料少记,营造乏据,幸得邑人吉梦涛后裔,将珍存70余年的有关该门画图、拓片一并献出。按图形制于旧址复修,并将明代李昂所书题额,再镌刻于石,镶嵌门楣之上,使这经历1300余载的古建,原貌复立,重现人间。

沂山南天门,倾毁120多年,而今时未半载,霍然屹立于名山极峰之巅,重振英姿,再展新颜,迎接中外宾客。

人世蓬莱”石刻

歪头崮南面,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其侧面较平整宽大,石刻颇多,据有关史料不完全统计,共十余处。有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瀛洲仙境”石刻。有北宋仁宗时观文大学士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字体行草,径尺半许,直排两行,阴刻。气韵豪放不拘,洒落大方,笔力仓劲老练。有金

代世宗大定间正隆进士张万公题刻“凌壁悬崖”。正书,笔路流畅劲健,圆润遒美。除此,还有元代兵部侍郎于钦,明巡抚应天十府陈凤梧、山东参政陈沂、左副都御使袁宗儒等名流大家题刻。这些镌刻,可惜年久日深,雨浸阳曝,山石风化迸裂,剥蚀毁坏殆尽。现在几处,亦多漫灭不清。其中清末“人世蓬莱”刻石尚清晰若初。题刻于南天门外左侧赭色峭壁。字旁行而排列起伏有变,生动自然,字大斗方,体隶书,古朴秀丽,苍劲挺拔,镌刻形式双勾。末刻款识,小字阴文,直排两行:“同治乙丑,了一子书。”石刻虽寥寥四字,却真切活现地道出了沂山歪头崮山水奇异,云雾竟年,如同东海仙境蓬莱。

碧霞祠

祠位于歪头崮顶之阳,是朐邑内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宋称“昭真祠”,明称“碧霞灵佑宫”,清曰“碧霞祠”,因碧霞元君住于泰山,又称“泰山娘娘”,乡里俗称谓“泰山老母殿”。该祠始建于北宋景佑间,元、明两朝各有修葺,并分别增建“福神庙”、九天玄女娘娘庙“。至清末失修倒塌。1915年,再重修。由于山巅起伏不平,地面狭窄,祠庙规模局促,构造粗糙简陋。

登上歪头崮,折而东,过”通玄门“,山石盘陀,小径弯曲陡立,夹道松柏摩肩,苔鲜铺地,白蜡屈曲如波,似倒影浮动,景色清净而幽雅。拽荆扳树,沿石蹬而上,约百米许,至一山坡台地,便是碧霞祠所在。祠倚山而建,体量中型,面宽3间,其用料,大架木结构,墙壁砌以砖石,形式均为硬山式,正殿砌脊,两庑卷棚,封顶俱覆以小青瓦。庙院四面砖墙,山门垂花式,封顶黄琉璃。祠

之周围,古松老柏,荫郁苍翠。岩隙间,野榆紫荆,斜身垂枝,显柢露爪,犹似虬龙蟠伏。其南岩崖,巨石层叠高耸,险峻峥嵘。登石眺望,万水千山,无边村野,尽置眼底,令人赏心悦目。院内外多白蜡树,其最老者是碧霞祠前一株,传说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年二十年(1755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该树虽非高大,但稀有而古老,更是皇帝栽植,游人登临歪头崮,争相观赏,且留下了许多诗文。

此树迄今已230余载,树干枯空,外皮大半脱落,杈丫焦枯,枝叶数年萎绝,阑珊婆娑,失去生意。然近年忽复生机,重发新枝,绿叶繁茂,欣欣向荣,传为“神木”。人们喜称谓“枯木逢春”。游客们认为枯而发荣是“吉祥征兆”,每每于树下摄影留念。

歪头崮碧霞祠,是沂山风景区的主要古建之一,造型优美,建筑玲珑,又置高峰绝壁之巅,系于蓝天,大有仙家之幽。

东镇庙碑林

东镇沂山,历史悠久。自黄帝登封东泰山,舜肇州封山,定为重镇。历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加车乘骝驹。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武帝亲临其下,令礼官祀之,并建祀庙。尔后各朝,俱有加礼诏封。魏文帝瘗沉圭璋;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就山立祠,取侧近巫一人洒扫,并所莳松柏;唐贞观十年(636年)加封沂山为“东安公”;宋真宗诏封沂山为“东安王”,元成宗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明洪武去封爵正神号,称、

“东镇沂山之神”,清雍正诏封沂山为“佑民捍御之神”并诏定每岁春秋仲月,由所在专祭,以守土正官主之,凡遇国家大典,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兴师征战”,皇帝还亲自或遣重臣赴东镇祭告。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雄伟秀丽,大家名士,骚人墨客,纷至沓来,观光揽胜,四时不绝。其间流下了大量的古碑石刻,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故有“东镇碑林”之称。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完全统计,有古碑360余幢。宣统、民国间亦有增建。碑碣大小不一,最高者近7米,低者米许。用料多为青石,极少花岗岩。时代最早者西汉,晚者民国,其中有御碑16幢,现仅剩4幢。最早者元大德御碑,位于大殿祭台西南角。碑冠蟠结青龙四条,形式浮雕,其造型美观,生动逼真。正碑镌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五镇诏》文。再为明洪武御碑,坐落于祭台东侧,地势较高,与大德御碑隔台相对。其用料及结构与元碑同。其造型巧思,雕刻琢磨细腻,形象神气,昂头挺颈欲动,活脱若生,人称“神龟”。游客至东镇庙,往往于此摄影留念。正碑刻明太祖洪武三年“诏定岳镇海赎神号”诏旨。是碑风格特殊,

元成宗大德御碑

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

古朴典雅,巍峨高大,是东镇碑林之最。其余二碑,是清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祭游东镇沂山御碑,高丈余,左曰“灵气所钟”,康熙五十年颂。右曰“大东陪岳,乾隆二十年颂”。康熙御碑,其冠较完整,碑身虽破为数块,然题刻仅”所”字下部稍残缺。乾隆御碑,仅找到碑冠,“大”字上部及“乾隆御笔之宝”印刻石块,其余正在发掘中,不久将挺身复立于东镇碑林。其它碑刻,除御遣钦差和地方官祭告东镇所留外,余碑也尽是椽笔名流,游览沂山题咏。

这些古碑,不但记载了历代朝廷官府,对沂山的诏封祭告,膜拜祀事,还刻记了风雨不调、亢旱洪滥、地震陨落等自然灾害及国家变革、外侵内乱、边关军事情况,也歌颂了东镇奇山异水、秀丽绝佳的风光。碑刻字体,正、草、隶、篆、行书、狂草均有。镌刻形式,阴刻、阳文、双钩俱全。底座碑冠,花边纹饰,深浅浮雕、线刻齐备,形式各异。文体有诏旨、祭文、记、诗、词、歌、赋、散文、题词等,其中致祭碑文与诗歌散文各占少半。篇幅长短不一,长者几千言,短者数十字。题材内容广泛,有国家政治大事,亦有当地奇事轶闻。东镇碑林,是国内少见的艺林珍薮,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自然变化,以及文学、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史料。

由于碑置露天,任风雨侵蚀,日久年深,一些碑文漫漶不清,个别断裂倾倒。特别是近百年来,战乱频临,屡遭兵灾之获,加之旧时寺庙遗物,不被

人们重视,破坏甚剧。为保护管理好文物古籍,使东镇碑林复兴再世,县组织对残碑断碣进行挖掘整理。发掘考察完毕,于1985年秋后动工复立。再经1986、1987年两次施工,共复立古碑近百幢,并整理编写了《东镇碑林文集》2卷。至此,使毁伐殆尽的千载碑林,萌生再荣,驶复回春。随着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古碑陆续复现,东镇碑林将日臻完善。

登沂山

假日乘兴登沂峰,放眼四顾尽葱茏

玉皇顶上踏游云,歪头崮下叹迷蒙

信步古寺听松涛,驻足山居闻歌声

才过瀑布濯轻尘,又入碑林觅诗踪

沂山赏洋槐花

山脚洋槐花早放,山腰洋槐花犹香;

我自花海浮上来,山顶洋槐蕊初黄。

登沂山百丈崖

白云绕峭壁,欲登亦不难。

潺潺流水声,引我到山巅。

瀑布真面目,尽收在眼前。

千溪汇百丈,一跌化为烟。

缥缈半空里,落地归自然。

又化清溪去,滋润万亩田。

观沂山松云有感

沂山观松涛,白云来缭绕。

疑在蓝天上,仰看红日高。

日军于1938年1月23日侵入临朐,占领县城。之后,陆续在冶源、南流、瓮石山、上林、常庄、大埠山、大关等地设立据点。为了震慑临朐人民,日军大肆杀戮,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仅1938年3月26日一天,日军在唐立店子村用刺刀刺死村民10人,纵火烧毁了全村700多间房屋;在马存沟村烧毁房屋300余间,杀害2名村民;在南岳庄村烧毁房屋300余间和1所学校;在大岳庄村烧毁房屋186间,杀害村民4人,并抢夺大量财物,造成几个村1000多名村民无家可归。同年8月15日,日军“扫荡”龙岗村,将数百名农民围于龙岗村南的沙滩上,用机枪扫射,当场打死75人,打伤40人。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就制造了107起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的屠杀事件,杀害无辜居民449人,其中妇女儿童占1/3左右,老人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日军极端地蔑视中国人的生命,“扫荡”时肆意杀害农村居民;演习时随意以附近农民作为攻击目标将人炸死、刺死;有时仅为取乐,将人当活靶子枪杀。五井镇黄崖头村蔚学武一家6口人,妻子和儿媳被日军杀害,两个儿子被伪军杀害,他本人去五井赶集的路上被日军当活靶子开枪击伤右臂,因无钱治疗,右臂腐烂脱落。

日军在对临朐各地“扫荡”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大肆掠夺人民群众的财物,烧毁房屋,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1940年8月19日,日军“扫荡”俊庄,打死村民5人,抢走羊400只,牛35头,驴60头。同年除夕,日军“扫荡”大车沟村,烧毁房屋47间,强宰耕牛76头,羊200只,抢走大量粮食,造成除夕夜很多村民无处安身。日军在全县各地建立了18处据点,修建据点时强占或强拆村民的房屋,给当地村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日军在杨善村修建据点时,以杨善小庄影响据点视线为由,将全村的房屋全部拆除,把村民赶到村外。1941年3月,日军抓夫修筑弥河桥,抢去群众门板上万副、箱柜上千个,有200多人在工程中因受冻饿和被打而死。无可置疑,日军是制造临朐“无人区”的元凶之一。

伪军在日军指使下,催粮逼款,抓丁拉夫,杀人行凶,欺压百姓,助纣为虐,无恶不作。上林据点伪军大队长刘茂春以要枪为名,公开大肆绑票索款,成为腰缠万贯的“富老虎”。大车沟伪军头子王立松暗地里绑票,以此发财。伪军士兵则拦路索要或抢劫财物,并行凶打人。伪军“清乡队”催粮逼款,无所不用其极,经常将村民抓到据点殴打,逼迫其家人典卖田产、牲畜,甚至卖儿卖女赎人。他们长年强迫村民为其修建据点、修路建桥或运输物资。仅上林据点的伪军,在东到桲林、西到弥河、南到大车沟的小范围内,平时征夫就在千人以上。徭役之重,服役时间之长,对行民夫之残酷,均为空前。为了获取所需砖、木等材料,他们强拆村民的房屋,强伐村民的树木。临朐县很多地方群众无法生存,被迫大量逃亡,伪军是罪魁祸首。 1940年5月,八路军撤出临朐、益都山区,向沂水转移,国民党顽固派吴化文部新编第4师占领了临朐西部和南部山区。同年8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进驻临朐县西部的吕匣店子村。此时,临朐县除日军和伪军外,驻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其主要部队有:南部山区的国民党鲁苏战区第51军一部、吴化文的新编第4师;西部和北部的秦启荣的第三纵队第7、8、9支队、沈鸿烈的海军陆战队;东部有窦来庚的保安第17旅、张品三的保安第15团等部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吕匣店子村大兴土木,铺张浪费,劳民伤财。众多的国民党军队和省政府机构所需大量给养,却没有来源,致使穷乡僻壤的临朐县山区不堪重负,这是导致米山、九山、嵩山一带形成“无人区”的主要原因。

国民党军为了盘剥农民,巧立名目,设立抗日捐、胜利捐、警务捐、军事附捐、土地房产税等数十种捐税。初期由各村保长向村民摊派,交不上的被国民党军队抓去,逼着家人拿粮款赎人。吕匣店子村冯立本因交不上款,被保长逼得走投无路,撇下不满10岁的孩子自杀了。因交不上粮款被逼自杀的事件当时多有发生。1942年春,各村普遍不能按规定交纳捐税时,就由军队直接向村民索逼和抢夺,农民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下庄村赵田安老人说:“要给养的真多,一个班也要,一个人也要,俺庄一天总有40起。”寺头镇王瑞村王永圣家一天就接到12张要捐的条子。同村冯兴禄家一天被国民党军队士兵翻了8遍,见什么拿什么。老百姓把粮食和值钱的东西深埋地下,国民党士兵就用特制的尖头铁棍捅,千方百计地搜寻埋藏地下的粮食和东西。寺头镇河庄村苗园田老人家里断粮,为了救命,只好卖掉仅有的1亩地,换了2斤豆子,结果全部被国民党士兵抢走,老两口饿死。当时,村里吃饭时已看不见烟火,谁家灶里冒烟,即会召来抢粮的士兵。

国民党军队的搜刮,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大量土地撂荒。1941年4月26日,于家庄农民于维正买来谷种10斤,可耩地3亩,刚耩了6分地,被国民党士兵发现,将耧斗里的种子全部抢光。王瑞村农民张法文天不亮偷着到地里耩麦子,怕被国民党军队听见,把耧斗锤子绑上棉花,结果还是被秦启荣部士兵发现,将麦种抢走。张法文上前阻拦,被打得头破血流。农民为了种子不被抢走,将种子拌在粪便里。国民党士兵连这样的种子也不放过,淘洗干净后拿走。国民党军队还抢收群众的庄稼。1941年秋,谷子刚有黄粒,国民党军队就在东文山村和王瑞村等地抢收群众的谷子,不少农民辛勤劳作之后棵粒无收。国民党军队的所作所为,导致大量农田荒芜。土地荒芜更加重了粮荒,群众无法生存,被迫离家逃难。

国民党军队中,吴化文部新编第4师(1943年1月公开投敌编为伪军)和秦启荣部第7、8、9支队在制造“无人区”过程中罪恶格外深重。临朐县多山地丘陵,土质和抗旱能力较差。1941年7月上旬,天气酷热无雨,玉米、高粱、谷子等秋作物减产。同年秋,旱情持续发展,直至1942年夏,夏收减产。1942年秋,又遇早冻,秋作物减产。因此,临朐县农民连续几年普遍缺粮,这也是形成临朐“无人区”的原因之一。

无人区”的形成及惨状

日伪军的摧残和国民党军的搜刮,严重扰乱了临朐县农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造成土地荒芜,饥荒和瘟疫频繁发生,社会生活出现恶性循环。

由于严重缺粮,当时群众主要是靠吃谷糠、野菜、榆树皮渡日,甚至吃高梁秸芯、包谷芯子、蚕屎和各种树叶。人们缺乏营养,普遍身体浮肿或极度消瘦。

为了填饱肚子,群众被迫变卖家产。先是卖破烂,然后卖农具、衣服、门窗、檩条、木料等所有能卖的东西,最后连鏊子、镢头都卖掉。东西主要卖往沂水、昌乐、寿光、广饶、安丘等周围各县。卖东西后,村民黑夜走山路返回,路上小心翼翼,但仍有很多村民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拦路抢劫。

变卖家产后,继而典妻卖子。为了给孩子找条生路也保住大人,很多人家将自己亲生儿女卖掉。主要卖往沂水、广饶、寿光、博兴等地。有的卖不掉,就扔掉了。在鹿皋、孙旺庄集上,经常有被大人故意遗弃的儿童和头上插着草标出卖的大姑娘,不少孩子没有人理睬就饿死了。寺头镇石佛堂村梁福友一家原有7口人,1942年因断粮梁福友被迫将两个孩子卖掉,不久哥哥、嫂嫂饿死,梁福友只好将妻子典到平安峪村。当他背着典妻换来的12斤玉米回家时,途中遇到国民党军秦启荣部第8支队的士兵,结果人被打昏,粮食被夺走,梁福友连饿带气死在路边,他的老娘饿死家中。据五井公社社志记载,黄崖头、小辛庄两个村共200多户,卖儿卖女的超过半数。

饥饿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同时伴随饥饿的还有各种疾病,主要是黑热病、伤寒、麻疹、天花、霍乱、痢疾、疥疮等,由于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东福泉村王文政一家3代11口人,9口饿死家中。同村王世禄夫妇和孩子死在炕上,很长时间无人知道。瑞庄陈学瑞一家15口人,先后全部饿死、病死。崔册村的高来增全家5口人,一个月内先后死光,尸体无人埋,蛆虫爬到街上。宫家庄村民吕同明的遗孀和她的两个孩子死在屋里无人掩埋,直到1945年其大儿子逃荒回乡后才将他们安葬。同村聂炳会4口之家,饿死3口,剩下的大儿子外出讨饭时被狗咬伤,伤口感染,死在他乡。同村另有井姓、牛姓4户人家死绝。夏庄村一天内饿病而死的达10多人。寺头镇到吕匣村8里远的路上,一天内即饿死5人,无人掩埋。据《大众日报》记者顾膺1944年的调查记载,米山区1942至1943年期间死亡3177人,占当时本地原有人口总数的22%;西安村死亡290人,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42%;大山东村死亡160人,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26%。父子不能相顾,夫妻不能相依,人死道旁,无人掩埋,饿死家中,无人下葬,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实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大量农民被迫举家逃亡。有的逃往东北,有的逃到周围各地。据《大众日报》记者顾膺1944年的调查统计,当时米山区8476人外出逃荒,占全区原人口总数的58%;九山区10866人外出逃荒,占全区原人口总数的69%;崔册村639人逃荒,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78%。寺头镇镇志记载,王瑞村298人逃荒,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93%,全村只剩下6户、6口人;宫家庄279人逃荒,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83%,全村仅剩下10户、17口人。九山镇镇志记载,该镇夏庄村逃荒和死亡473口人,占全村原人口总数的95%,只剩下7户、27口人.大量人口出逃或死亡,使临朐县人口急剧减少,八区的米山、九山和五区的嵩山一带剩下的人口只有原人口的四分之一,被称为“无人区”。其实,大量人口逃荒和饿死、病死不止是临朐八区、五区,临朐的其他各区和蒙阴八区、益都三区、博山四区、五区、七区也非常严重。地处原临朐四区的杨善公社的社志记载,抗战前该地4100户、24676人,1943年剩1053户、4523人,外出逃荒要饭的13076人,去东北卖劳工的3168人,儿女妻子卖到外地的1162人,冻饿而死的2271人,其中死绝户304户。地处原临朐四区的治源公社的社志记载,1934年该地4466户、23528人,1942年剩2015户、10760口人。1942年2月,临朐二区的辛寨镇河北村刘兆敬一家5口人,先后饿死、病死4口,剩下仅12岁的刘兆敬逃荒要饭。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临朐二区的王家庄村抗战前有村民94户,400多口人,1943年时仅剩下27户、110人。地处平原的临朐一区西朱堡村原有村民55户、298口人,1943年时52户逃荒,只剩下3户、27口人。临朐三区的上林村,共37户人家,1943年时下关东19户,去青岛1户,外出讨饭5户,全村只剩下12户,饿死、病死10余人。地处原临朐三区的城关公社的社志记载,抗战前该地有村民7103户、29487人,1943年时有5789户、9780口人,外出逃荒14403人,冻死、饿死2464人,典妻卖子1162人(见表2)。

当时,“无人区”范围内剩下的基本上是保甲长和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有的地方连保甲长也外逃了。老弱病残走不了又缺少食物,生活非常凄惨。各村不断有人死去,人死后没人埋,到处都是死人,后来死人竟比活人多。死去的人被老鼠等动物咬得残缺不全。勉强活着的人饿得奄奄一息,有的脸肿得象铜盆,肚子很大,肚皮透明,连肚子里的青菜都看得见,走动时用手拉开下眼皮,才能看见路;有的瘦得皮包着骨头,并患有黑热病皮肤呈黑色,走动时一手扶墙,一手柱着拐杖,头发长得跟野人一样,讲话都没有力气。一切家畜、家禽和猫、狗都绝迹了。白天,村里鸦雀无声,死一般的寂静,井口被青草所罩,井水发出难闻的气味,街上、庭院甚至屋里到处是高达房顶的黄蒿,有的黄蒿竟有手腕粗,房屋东倒西歪,没有门窗,布满蛛网。夜里,只听得见狼的嚎叫声。野兔、狐狸经常出没于废弃的庭院,有的人家甚至成了狼窝。1943年,八路军沂山支队司令员钱钧就曾在崔册村西头一户废弃的民房里逮过一只狼羔。田野里没有庄稼,长满野草,道路全部被一人多高的黄蒿淹没,方圆几十里地没有道路。

关于临朐宠物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宠物店软件,功能最齐全的宠物店收银软件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