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资讯 > 文章页面

昆仑医宗(昆仑医宗沈谦益)

传世医学典籍 医宗金鉴

大家好,昆仑医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昆仑邑养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昆仑医宗和昆仑邑养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昆明有昆仑山吗

来源:赵明生时间:2010-07-02发布人:佤乡临沧

医宗金鉴

“高黎贡山”就是“昆仑山”

赵明生

高黎贡山位于保山市腾冲县境内,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最高峰3882公尺,山高千仞,是云南省境内最高的山峰之一。

然而,“昆仑”作为山名,其含义、确切位置历来是有争议的,正如学者指出:“传说中的昆仑山究竟在什么地方?这是中国两千多年学术史上的一个悬案。”经过多年研究,笔者认为,“高黎贡山”就是“昆仑山”,是佤语地名。这一事实说明,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等民族的先民是最早开发高黎贡山的族群,这里一度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土地。

高黎贡山是少数民族语地名,这是我省历史、民族研究学界的老前辈、泰斗方国瑜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高黎’为地名,‘共’之意为山,今景颇语称山为共,江为开。”事实上,方老的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不错,在景颇语中,“贡”有“山”之意,但指的是普通的、常见的小山头,而高山峻岭则称“波”。所以,“高黎贡山”的“贡”虽然与景颇语“山”的叫法一致,但却与高黎贡山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事实上,“贡”为“山”此含义,更符合佤语特点。在佤语当中,“贡”是“山”的统称,至于山的高低大小则用修饰词语来表达,如“大山”叫“共丁”,“共”即“山”,“丁”即修饰词“大”字。又从佤语训释“高黎”二字也通。在佤语中,“高黎”意为“起源、产生”,也就是说,在佤语当中,“高黎贡山”有“人类起源之圣山”的含义,这与“司岗之山”、“母体之山”含义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黎贡山显然被佤族视为神圣之山。腾冲县有学者认为,佤族人类起源神话“司岗里”产生于腾冲,这为“高黎贡”为佤语地名提供了又一佐证。

从文献记载看,明朝谢肇制著《滇略》:“高黎共山,在腾越东北百余里,古名昆仑岗,夷语讹为高良公。”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记》:“盖高黎贡俗名昆仑岗,故又称昆仑山。”(四月二十八日游记)到清朝,大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高黎共山,在永昌府腾越州东一百二十里,一名昆仑岗,夷语伪为高良公山。”说明明清两朝学者认为昆仑山是在我国的南部地区,就是云南省西部地区的高黎贡山。

长期以来,以上说法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显然,许多人认为地处西南边陲的“高黎贡山”绝对不可能是“昆仑山”。事实上,通过笔者分析研究,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高黎贡山又称昆仑山,其实是因为此山最早的开发、生活的族群叫“昆仑”而得名,盖先有族称之后才有山的名称。

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两朝时期,“昆仑”是我国南方、南海古老族群的记载随处可见。《南史》、晋张华《博物志》、《旧唐书.林邑传》、宋朝赵汝适《诸番志.占婆国》、《宋史.外国传.占婆国》、《文献通考》卷三二四《四裔考.占婆》等文献均有以下大同小异的记载:“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昆仑”。《通典》卷一八八《扶南国》记载:“隋时其国王姓古龙,诸国皆姓古龙,讯耆老言:古龙无姓氏,乃昆仑之讹。”唐朝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则说:“昆仑诸国,阁蔑为大。”也认为,“昆仑”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群。

可以看出,“昆仑”人、“昆仑山”不在我国的北方、西北地区,而是在我国历史上所谓的南海、南方。事实上,早在1930年5月,史学家吴晗在《昆仑奴考》一文中就认为:“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拳发黑身的人种。”继吴晗之后,又有岑仲勉、陈序经、赵嘉文、何平、桑耀华、王国祥等学者进行不同程度研究,都提出“昆仑”是我国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族群的观点。德宏州学者、傣族老人陆吉傣也认为:“德昂族实际上是昆仑人的后裔,属于孟高棉族系。”(《傣史探微》)。

根据学者研究,“昆仑”在各种文献资料中的异写有“昆明”、“昆弥”、“古莽”、“孔人”、“阁蔑”、“高棉”等,都是历史上我国孟高棉族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文献当中的异写而已。“昆仑”有时又简称“坤”、“根”、“昆”等,为“首领”、“国王”、“君王”之意,正如学者称:“‘昆仑(昆明)’、‘养人’又都是起源于对首领的称呼,然后演变为民族称谓的,而且都是南亚民族的语言。”“昆仑”为“首领”、“君王”之意,在现代佤族、布朗族当中仍然能够看到一些痕迹。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所以,语言又有“风俗的化石”之说。在近现代佤族语言当中,对男子的爱称、尊称仍然是“昆”、“坤”等。而与佤族为同一个语支的布朗族,其语言“昆”、“坤”则为“公鸡”、“男性”、“勇士”、“英雄”等称谓。显然,佤语中的“昆”、“坤”与布朗族语的“昆”、“坤”是同义的。所以,“昆”、“坤”这一称谓应当来源于佤族、布朗族悠久的、浓厚的公鸡崇拜这一习俗。在佤语中,公鸡叫“(押)司每”,与“男性”、“勇士”、“英雄”等为同一个词语,这是其他动物所享受不到的特殊称谓。腾冲县甘子寨佤族“土主庙”,主殿葫芦宝顶两边塑的是气势非凡的公鸡,显示了佤族公鸡崇拜这一古老民俗。佤族素有“鸡骨卦,就是佤族的文字”之说,在招大魂、祭山神、出征打仗、出门办大事情况下都要看鸡骨卦。所以,民间有“押机卡,寿保摆”的民谚,意为“鸡引路,狗创史”。

与佤族为同一个由支的布朗族民间传言,古代时先民迁徙频繁,每一处理想的栖息之地都是在公鸡大神的引领下找到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孟镇忙乐村委会广场塑着四种自治民族的标志建筑,而布朗族标志是一棵圆柱形的石雕上站立着冲天而鸣的公鸡塑像,说明公鸡被认为是当地布朗族的标志。云县布朗族以擅长阉鸡、家中饲养红毛色大阉鸡的多少作为富有程度、地位高低的象征,这应当是公鸡崇拜在他们生活当中的孓遗。

所以,“昆仑”实在是因为我国孟高棉族群佤族、布朗族先民的公鸡崇拜而产生的,可以解释为“公鸡之王”、“公鸡大王”或者“首领”、“君王”之意。也就是说,“高黎贡山”就是“昆仑山”,同样与佤族、布朗族先民的公鸡崇拜而产生。

“高黎贡山”就是“昆仑山”,都为佤语地名,这可从腾冲县历史、文献、考古、家谱、地名等资料看出。我国先秦时期,腾冲属于古哀牢国范围,即佤族先民“哀牢”人建立的国家。两汉时期,腾冲又有“滇越”国,“滇越”乃“骠越”讹误,即我国孟高棉族群佤族、布朗族。清朝雍正《云南通志》卷二十四载:“嘎喇,永昌、腾越内外境俱有之。”乾隆《腾越州志》卷十一:“蒲人,散居山后,永昌以西所在多有,知汉语,通贸易。”等等。“嘎喇”、“蒲人”都是佤族先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的不同记载。腾冲和顺民间传言,有一个和顺佤族女子曾经被选入宫,当上了皇妃,这与(清)蒋旭纂《康熙蒙化府志》记载:“(南诏中和)五年,南诏征西域昆仑国,献美人,南诏嬖之”的记载吻合。铜鼓是佤族先民的重大发明之一,而腾冲则是重要出土地区之一。特别是与铜鼓一起出土的许多“权杖”,它的铜头往往以公鸡为装饰,这正好与“昆仑”为佤族“公鸡大王”这一分析相互吻合,显示了其特殊地位和某种特权。《徐霞客腾越游记》有“蒲蛮哨”地名的记载,盖因“蒲人”即佤族、布朗族等我国南亚语系民族而得名。在傣语中腾冲为“勐勉”,即因与佤族为同一个语支的德昂族“勉”人而得名。今天,高黎贡山一带仍有许多“蒲窝”、“大蒲窝”、“小蒲窝”、“蒲窝屯”、“蒲窝练”、“蒲窝汛”等地名,也是因“南诏时当地有蒲族居住,故名蒲窝。”腾冲县许多民族民间都认同,佤族是该县最早的土著民族。尹文和在《云南和顺侨乡史概述》也认为:“和顺最早土著民族是佤族。”

著名学者江应墚教授说:“云南各地、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平衡,有些民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地名多由汉人据音记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甚至同一部书前后写法也不一致,随意用字,使译名十分混乱,出现了一名多写的情况。再加上各族语音的差异,有些音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同音字,译音不准或译写过程中的讹误经常发生。过去有些人缺乏民族知识,往往望文生义从汉语字义去解释民族语,把一些地名的含义搞错。”

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高黎贡山”、“昆仑山”之类地名存在错误认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要不唯书、不唯权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落窠臼,敢于突破,提出新观点,换历史一个真实。事实证明。这也说明:“地名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地名是一门饶有兴味的学问。”(

昆仑医宗和昆仑邑养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医宗金鉴外科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