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资讯 > 文章页面

东城街道(东城街道办事处主任)

四会 小改造大民生 看四会街道旧貌换新颜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东城街道这个问题,东城养猫的地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老舍的儿子 女儿是谁知道北京的四合院

子:舒乙

东城区

女:舒济、舒雨、舒立

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又是一个隆冬的季节,天很冷。在老舍故居,在安定门外东河沿八号楼,先生的儿女舒济和舒乙向记者深情地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1937年8月,平津陆续失守,与此同时,日军舰聚集在胶州湾内。形成海陆两路合围之势,形势十分危急。时在青岛的老舍不得不拖家带口退居济南的齐鲁大学。不久,日寇进逼济南,济南亦渐告不保。老舍已经几次把皮箱打点好,随时准备离开济南,但一看到尚在月子里的妻子和不谙世事的痴儿弱女,提起的皮箱又放了下来。

这样焦躁不安的日子过去了3个月,歧路彷徨的老舍终于义无反顾地抛妻别子,独自南下了。

当时年仅4岁,如今已年高七旬的大女儿舒济说:“父亲不是没想过与家人一起逃亡,但那时幼女才满三个月,最大的孩子也不过四岁,带着三个小不点儿,在上有敌机的轰炸、下有乱军包抄的情况下逃亡,全家必死无疑。父亲也不是没想过与家人一起留守济南,但一旦被敌人抓住做了俘虏,丢掉性命事小,失去气节事大。在这种形势下,母亲多次敦促父亲只身南走,自己则留下来照顾孩子们。”

舒乙认为:“对于老舍来说,他为了国家的责任而抛弃对家庭的责任,奔向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是一个非常果断、坚强的决定,是他人生的里程碑之一。而对于亲人来说,这次分离同样也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

胡青与孩子们困在济南整整一年。黄河铁桥修复之后,他们才辗转回到已经沦陷的北平。胡�青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教书,用微薄的薪水供养婆婆、老舍兄长一家人以及三个年幼的孩子。为了安全起见,孩子们都随母姓,改叫胡小济、胡小逸、胡小雨。为抗日而四处奔走的老舍除了与家人有稀疏的书信来往、报报平安之外,无法对这样一个偌大的家庭给予任何经济上的帮助。

北平的局势越来越恶化,饥荒与传染病同时笼罩着这座城市。胡青觉得与其饿死在北平,还不如想办法逃出去。1943年9月,在与老舍分离整整六年之后,胡�青与保姆携三个年幼子女,带着十大件行李潜出北平,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历时两月,终于到达重庆,与老舍团聚。

没想到与父亲的重逢却让舒乙有点失望:“父亲离开济南时,我只有两岁,几乎没有留下关于父亲的任何印象。六年的期盼之后,我看到却是一位非常苍老、面黄肌瘦、弯腰驼背、拄着手杖的老人,这竟然是我们的父亲,我们觉得有点失望,他那一年才44岁啊!”

在北碚,老舍与家人一起度过了两年短暂的时光。经济回忆说:“那段生活总的印象是特别贫困,特别艰难,主要靠父亲的稿酬养家。吃的东西相当简单,米饭总是最次的,蒸的包子全是菜馅。赶集的时候偶尔买点猪肝给父亲补血,就是最奢侈的了,我们都吃不着。住的地方也非常简陋,父母住在外屋——客厅、卧室兼书房,我们几个小孩住里屋,睡在一张大通铺上。北碚的天气不好,夏天太热,热得连墙壁都能烤出面包来。而冬天又特别冷,我的手上长满了冻疮。”

一家人总算团聚了,环境是艰苦的,但心情却是舒畅的。那时总是经常有朋友来老舍家里坐坐。胡�青常常会对他们讲述北平沦陷后的一些故事。每当这时,老舍总是默坐一旁,从不吱声。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些故事好多后来都被老舍写进了《四世同堂》。

老舍特别喜欢孩子。他有自己的一套儿童教育观。他主张自由地发展儿童的天性,维护他们的天真活泼,满足他们的正当爱好,不要对他们干预太多。在这方面,舒乙的感受十分深刻:“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父亲特别高兴,他总是鼓励我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每当有客人来,他都会对我说:‘把你的画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给孩子以表现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信心。”“那时我常常坐在山头上写生,父亲在这时,总要过来给我讲一些绘画技法,讲得头头是道,但他自己,却一笔也不会画。”“我们几个小孩子想集邮,便到处拣信封,父亲知道之后,不仅帮助我们一起收集,而且还经常给我们讲解外国邮票上的英文意思,使我们从邮票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老舍鼓励孩子顺其天性地发展,但又非常注重对孩子品质的培养,绝不是宽容无度。北碚多雨,在当地,遮雨水的工具是斗笠和蓑衣。舒乙、舒雨两兄妹嫌斗笠太大太沉太难看,不愿意戴着它去上学。老舍觉得这种思想非常要不得,小小年纪怎么能这样?他不是对孩子讲许多深奥的道理,而是把他们拉过去,往每人脑袋上扣一个斗笠,在每人的屁股上拍一巴掌,大喝一声:“走呵!”一把把孩子推入雨中。

这种看似简单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的成长很管用。与妻儿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愉快地度过两年时光之后,分别的日子又要来临了。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老舍与曹禺赴美讲学,计划为期一年。这是中国民间文化人第一次出国,也是老舍与家人的第二次长时间的离别。

老舍、曹禺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的文艺和中国的“文协”。一年以后,曹禺如期回国,老舍则因手头的小说——《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的写作没有完成,继续留在美国。

在这期间,胡青与舒济、舒乙、舒雨、出世不久的小女儿舒立以及女工周姐仍留在北碚,过着艰难的生活。为了养活一家人,胡青不得不兼做两份工作,同时在两个学校教书,用孱弱的身躯顽强地支撑着这个6口之家。对于他们来说,当时家里最高兴的一件事莫过于收到老舍从大洋彼岸寄回来的信和礼物。

直到1949年12月12日,饱受相思之苦的老舍应周总理的邀请,结束了他在异国他乡三年半的孤独生活,回到了阔别14年之久的故乡北京。4个月之后,即1950年4月,夫人胡�青携子女从北碚回到北京。

对于这次重逢,舒乙至今记忆犹新:“见到父亲以后,我们都感到很惊讶,因为他比以前显得更苍老了。而他一看见我,就伸出手来与我握手,直呼我的学名:‘舒乙,你好’。这是我第一次受到大人的礼遇,而且对方竟然还是我的父亲。这实际上是他对那种尊重孩子、平等待之的教育思想的有意识运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北京团聚之后,从1950年4月到1966年8月,老舍全家定居在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今为东城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即丹柿小院。在那里,老舍度过了他一生中与家人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16个春夏秋冬。

每每回忆起与父亲在丹柿小院里度过的这段日子,舒济和舒乙都情不自禁——

“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一生都在为他的职业而奋斗。他每天都在写,都在工作,从未有过节假日。每当深夜我们路过他的窗前,就会看见里面的灯还在亮着。即使是在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除夕,他也不忍就此搁笔,总是在想方设法做些与创作相关的事情。譬如,常常发明一些谜语,让我们来猜猜,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保持了创作的连续性。”

“父亲坚决恪守他那套比较超前的教育思想。妹妹舒立有一次考试只考了60分,伤心得哇哇大哭。父亲走过来弄明原委之后,说,哭什么,60分也很高嘛!他平等地对待我们,尊重我们对专业的选择,对职业的选择。我们姐弟四人上大学的时候,尽管无一人选择文科专业,继承父亲的衣钵,分别报考的是物理、化学、地质和技术物理,但父亲反而很高兴,很支持我们。每逢周末我们带同学回家,聊天时说的全是一大堆专有名词、技术术语时,父亲虽然听不懂,但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听我们谈论,他后来写的一篇散文,叫做‘可喜的寂寞’,就是描述这种情形的。”

“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充满情趣。他喜欢打拳、唱戏、说相声,喜欢养花、养猫、收藏画,喜欢和孩子们交朋友。”

但就是这样一位敬业、乐观、豁达的人民艺术家,却没能逃过1966年那场浩劫。

舒乙回忆说,1966年8月21日,即在自杀前三天,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上,老舍的情绪十分低落,对家人说,“又要死人了,特别是那些清白而刚烈的人。”但家里没有人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8月23日下午,老舍被人从北京市文联办公室拉出,推上卡车送到安定门外国子监大院里,和30余位著名作家、艺术家一起,遭到污辱和毒打,老舍被打得头破血流。

直到8月24日凌晨两点,胡�青才能把老舍接回家,含泪为他清理了伤口。老舍对胡�青说:“我没有说过违心的话,我相信,毛主席、周总理是理解我的,人民是理解我的。”就在这一天上午,在胡�青离家之后,老舍来到院中,叫出心爱的3岁的小孙女,俯下身来,缓缓而颤抖地说:“和爷爷说再——见——!”他在向自己的亲人告别。

有人说,老舍在投湖之前徘徊了一整天,但没有谁知道他想了些什么,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静静地躺在湖面上,四周漂浮着他亲笔抄写的毛主席诗词。

老舍投入太平湖之后,丹柿小院也未幸免于难。一次次地抄家,使这座曾经宁静、温馨的小院人去楼空。直到“文革”结束后,舒济、舒乙、舒立才陆续搬回家中,与母亲居住在一起。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政府确定这个宅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舍故居。

记者离开老舍故居时,丹柿小院还在翻修。2月3日,老舍一百周年诞辰时,老舍故居将正式对外开放。出任首任老舍故居、老舍纪念馆馆长的舒济告诉记者:除了向社会开放老舍故居之外,届时人们还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纪念这位为真理、为尊严而献身的人民艺术家。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很多人研究四合院就把它固化在北京城内,其实整个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一个四合院的文化。如果你去参观山西的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中国历史上的商人也都遵从着那种建立在儒家哲学基础上的人文哲学。到了苏州园林中,人们在惊叹步移景异的如画如梦的鬼斧神工之中去体验中国历代文化经营所创造出的建筑哲学。曾陪一位国外建筑师访问苏州园林后,得出的结论让我们惊愕,他说:真正伟大的建筑不是产自建筑师之手,而是由哲学家、思想家、学者创造的。就像眼前看到的这片园林,它实质上是一个家,或者是一个书斋,或者是一个古代的办公室,它又像一个园林,而这种园林又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家来看待,那么人身在其中会忘却这个家有几个客厅、卧室,或者说它们的大小、高度,让它们领略的是园中的景,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园林看待,而隐没在景色之中的房屋,房屋中的陈设,又是主人精神和灵魂的最佳写照。中国的画坛巨奖齐白石曾说,事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没有技巧的技巧,或者说金庸的武侠的小说中写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是最佳的档次和境界。

中国现代化了,但老的房子被拆了,北京越来越象纽约、香港、东京,但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却那么思念那庭院中的生活,过去的四合院可以让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个道理,现在世界上的富人趋同,中国和美国的有钱人都穿amani,都用路易威登,但独特的文化往往又是我们所说的穷人传承下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外喜欢北京的胡同游,丽江古城成为人类的香格里拉的道理。

普通百姓是这样,而过去的四合院大的可容纳皇宫贵族,其实细细想来,我们的故宫就是一个大四合院。我们的北京就是由众多四合院以胡同为金丝串起来的一个文明古都。因此有人说四合院的文化实质是胡同文化。

中国古老的四合院不仅从建筑上,而且还从文化、哲学和精神层面上具有无与伦比的现代意义。

而现在的四合院却真成了象牙塔内的宝贝,能住在那里的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财富……我们在幸福村做了几套洋四合院,或叫新四合院,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心,在国外建筑师的想象之中去追寻那样一种感觉,那样一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情怀。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国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

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成语。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确切地说,过去老北京人把所喜欢饲养和赏玩的种种动物多称为“玩物”,而很少用时下最流行的“宠物”一词。

说起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宠物实在是不少,大致分起来有四类,一是鸟类、二是虫类、三是鱼类、四是兽类。饲养宠物既是老北京人的一种嗜好,也是四合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玩赏宠物之中得到的是一份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使四合院里的生活更富情趣。

先说那鸟类宠物,老北京经常饲养的鸟儿和飞禽就有十几种。什么画眉、百灵、黄雀、玉鸟、鹦鹉、八哥、相思鸟、文鸟、鸽子等,仅鹦鹉按体型就分为大、中、小三类,最常见的是虎皮鹦鹉、小五彩鹦鹉、葵花鹦鹉等。而鸣叫最婉转动听的当属黄鸟,也叫黄莺。虽然体型较小,但叫起来却清脆悦耳,还能模仿山喜鹊、红子、蛐蛐的叫声。因它比较容易喂养,所以在四合院里养的人较多。八哥以学舌巧语见常,多被上了几岁年纪的老人所青睐,屋檐下放上一只八哥,逢人便叫,时不常学两句人语,别有乐子。

四合院里的人养鸟儿,图的就是一乐,每天一大早,人还没起床,那鸟就先叫早儿了,一声声清脆的叫声,使小小的四合院里充满了生机,于是人们起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遛鸟。其实遛鸟不单独是给鸟儿“放风”,主要在驯鸟儿,教给它一些小技艺,以做观赏、娱乐。喜欢养鸟的人特别注重对鸟笼子的选择,什么水磨细竹笼、紫漆笼、柳条笼,有的双手各提一只,有的双手各提两只,或上下轻悠、或左右慢摆,自得悠闲。不少人还经常聚在一起比比“放份儿”:就是比谁的鸟儿漂亮、鸟儿笼子独具匠心、鸟叫的声音好听、玩儿的花活多。

在鸟类宠物中,四合院里饲养比较多的还有鸽子。过去走在京城的街头,时常会听到鸽哨声,仰首望一眼蔚蓝的天空下,会见到鸽群随风掠过,与古树、红墙、胡同、老院子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安详的画面,实为北京城的一景。养鸽子与养其他鸟不同,养其他鸟是以观赏、鸣叫为乐,而养鸽子以放飞为趣。老北京人习惯上把养鸽子叫做“玩鸽子”,其讲究很多。

先说这鸽子的种类,多达三四十种,最著名的就有点儿、环儿、黑儿、翅儿四类。点儿鸽是一体通白,只在头上有一小块黑或紫颜色。环儿鸽则是在颈项上有一圈儿其他毛色。黑儿鸽是从头到尾大半身子都是黑色。而翅儿鸽是翅膀上颜色比较特别。鸽子的好坏除了毛色之外,还要看飞翔时的耐力和翻跟头的功夫。有的鸽子能在空中翻一连串儿的跟头,有的从数百里外放飞,用不了多久就能飞回来,这是真正的好鸽子。四合院里的人养鸽子没有贵贱之分,鸽友们常凑在一起切磋技艺,并经常结伴到数十里地的地方放飞,看谁的鸽子先飞回来。

北京人喜欢养鸟除了图个乐儿外,还有养心健身的“作用”。过去有句话:”养鸟遛鸟,遛的是鸟,练的是人,心变宽了,体变壮了,日子过得就豁亮。”所以无论是文人墨客、梨园名伶、还是车夫、工人,都有养鸟的嗜好,使鸟儿和飞禽动物成为四合院里饲养最多的宠物。

说起玩虫儿,也是老北京人的一个乐儿,而且不分地位高低,都有玩趣。虫的种类不少,蝈蝈儿、蛐蛐儿、金钟、咂嘴、油葫芦等,其中最受青睐的是蝈蝈儿和蛐蛐儿。

先说这饲养蝈蝈儿,可是四合院里不少人的爱好。过去麦收之后,胡同里就开始出现卖蝈蝈儿的。小贩们多是把蝈蝈儿装在秫秸或麦秸编的笼子里。笼子的样子很花哨儿,有圆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远远地就能听见蝈蝈儿清脆的叫声,吸引许多四合院里的人前来购买。《燕京岁时记》中就有“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蝈蝈儿)沿街叫卖,每只不过一二文”的记述。这些蝈蝈儿多来自河北易县、涞水一带,一是个儿大,二是叫声清脆悦耳。而四合院里的人买蝈蝈儿时绝少买一只,大都买双个儿,一则是老北京人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则是两只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从此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动听的声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北京人养蝈蝈儿有不少的讲究,一是要选上品的蝈蝈儿,讲究全须全尾儿、叫声悦耳;二是颜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善动爱跳,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越有人缘儿。按季节说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为夏蝈蝈儿,“立秋”后为秋蝈蝈儿,善养者能养到隆冬时节。过去四合院里一些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为了买到一只上品的蝈蝈儿,会不远百里跑到河北、山东甚至东北花高价购买。而蝈蝈儿笼子也有讲究,上等的蝈蝈儿笼子是由葫芦做成的,外面有刻花、雕花和烫花,图案多为古朴的吉祥物,如松鹤延年、福禄寿喜、梅兰竹菊等,古朴典雅,不失为一件艺术品。

再说那蛐蛐儿,也叫蟋蟀或促织,旧时每至秋天斗蛐蛐儿便成为四合院里普遍玩乐的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斗蛐蛐儿之好。但一般的北京人过去养蛐蛐儿大多斗而不赌,斗的就是一份乐趣,即使挂点儿“饷儿”也不过是一包烟、半斤“杂拌儿糖”而已,极少有大赌的。蛐蛐儿虽小,但讲究也多。同样是斗蛐蛐儿,在四合院里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不过是几个小孩子蹲在自家的院子里或门道里斗蛐蛐儿取乐。装的器具无非是搪瓷瓦罐、玻璃瓶,所有的蛐蛐儿也不是什么上等货色,多是自己逮来的棺材板儿、老米嘴儿。中等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蛐蛐儿,以娱乐为主,以蛐蛐儿会友。上等的是达官贵人,多在四合院中设案,请些贵友贵客聚会,以博雅趣,但斗时多挂赌局。

北京人玩的蛐蛐儿多是产自山东德州的墨牙黄、宁阳的铁头青背和黑牙青麻头,也有北京西北郊苏家坨的“伏地蛐蛐儿”、黑龙潭的“虾头青”和石景山福寿岭的“青麻头”。养蛐蛐儿的乐趣在于它们的厮斗与鸣唱。蛐蛐儿斗时讲究用夹、钩、闪、躲墩、抱、箍、咬、掐、滚等“招数”。养蛐蛐儿需要盆,斗蛐蛐儿也需要盆,且极讲究。四合院里的普通百姓多用木笼、竹笼饲养,斗的时候多用澄泥盆或陶罐。蛐蛐儿的一般拼斗并不引人入胜,而好的蛐蛐儿则不然,其称谓也美:翅震大将军、红须元帅、巨无霸、无敌王、花斑豹等等。中秋前后,是四合院里斗蛐蛐儿的高潮,两只小小蛐蛐儿的拼斗,能引来十几人围观和喝彩。得胜的蛐蛐儿震翅鸣叫,主人顿觉脸面增光。若平分秋色,数战未决胜负,主人则拱手言和。小小的蛐蛐儿为四合院里带来无限的乐趣。

再说说鱼类宠物,北京人饲养金鱼已有数百年之久。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所以被视为吉利之物。养鱼既是一种乐趣,更能养性逸情。夏日里以“天棚、鱼缸、石榴树”为四合院里最和谐的景致。从王公贵族、朝中大小官员直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在自家庭院中摆上鱼盆,居室内摆上鱼缸,饲养的金鱼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以至数百条。用北京人的话说:养鱼练的是慢功,要的就是磨性子的过程,以此养心逸致。

北京人常养的金鱼分“草鱼”和“龙睛鱼”两大类。“草鱼”就是小贩们沿街叫卖的小金鱼,体型较小,也就一寸至五寸之间,价格较为便宜,多是普通人家买上几条放在圆形的小鱼缸里以做观赏。饲养“龙睛鱼”的主儿,多是比较讲究的人。“龙睛鱼”的种类很多,按颜色分有红龙睛、花红龙睛、墨龙睛、蓝龙睛、紫龙睛等。多用直径三尺以上的木盆饲养,一般将鱼盆放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过道旁,鱼盆由特制的架子支着,有的盆里还放些水草。养鱼有三件事必做:换水、捞鱼虫、喂鱼。换水前要将水晒上三五天,然后将鱼盆里的鱼用抄子抄到另外一个鱼盆里,再将鱼盆的水放干净,特别是要把鱼的粪便和污物清干净,然后放上晒好的水,再把鱼儿倒进来。捞鱼虫就是每天到附近的池塘、苇沟里捞鱼食儿。讲究的养鱼人很少给鱼儿喂干食儿,多喂活食儿,这样鱼才喜欢吃,长得快,看着鲜灵。喂鱼是养鱼人最惬意的时候,撒一把鱼食儿,看着鱼儿觅食,别有情趣。

在兽类宠物中,老北京人过去饲养较多的是猫和狗。关于四合院里的猫,不再多说,《四合院》版上曾发表过一篇《老北京四合院的猫》,把北京人养猫的故事描写的一清二楚。这里单说那养狗。过去北京人养狗绝没有今天这样多,狗更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宠。即使养狗也绝对享受不了今天这样的“待遇”,做一次美容就得六七百,更没人把它以“儿子”相称。那时养狗多是看家护院,或外出时做个伴儿,充当一下"保镖"的角色。

今天北京人所养狗的种类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地的名犬,一只较为名贵的狗价格少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这是过去老北京人想都不敢想的。旧时四合院里多养些小京叭、小柴狗,只有大户人家才饲养大狼狗什么的。狗的数量要远远少于猫的数量,所以在介绍老北京的各种书籍里,很少有谈养狗的。早年间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狗食多是主人剩下的饭菜,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不饱就到外面打野食儿,根本不知道“狗粮”为何物。而狗窝多设在四合院的门道里,为的是有个动静好支应几声。而将狗放在主人居住的屋里饲养或当成家里的一员实在是太少了。

此外老北京人饲养的宠物还有鹰、龟、猴、鸡、鹅、隼等,但数量不是很多,只有对它们特别喜好的人,才会饲养。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东城街道和东城养猫的地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好消息 巴城老城区这9条道路即将通车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