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宠物资讯 > 文章页面

你确定知道这件事吗翻译(你确定一下英文怎么说)

怎么样才能保证德语翻译的质量 知行翻译公司总结了3点

大家好,你确定知道这件事吗翻译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养狗这件事很正常翻译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你确定知道这件事吗翻译和养狗这件事很正常翻译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魔岩三杰为什么这么惨谁有《晏子相齐〉的翻译

纪录片曝“魔岩三杰”现状:何勇张楚都神经病了

90后恋爱观 再喜欢,也不会和你在一起了

1990年,当台湾音乐制作人张培仁第一次看着老崔蒙着双眼唱着《一块红布》时,他抱着柱子失声痛哭。他本以为,这个民族可能会掉在原来软绵绵、年轻人没有自主性的文化里头的时候,突然在北京,在一无所有的环境里,年轻人在做这件事。

此后10年,成了张培仁口中的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理想主义十年,这是崔健、窦唯、何勇、张楚等一批人的年代。然而,在火了3年之后,这拨人迅

速地销声匿迹了,中国摇滚乐从一无所有,到冷暖自知,再到悲伤的梦,似乎快进了它的轮回。2008年,当盛志民拿着摄像机重新找到了这拨人,拍了纪录片

《再见,乌托邦》,摇滚果儿们才明白,那拨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

时隔两年的2012年岁末,盛志民带着《再见,乌托邦》再次抵沪,影片作为万语清影举办的纪录片年终放映,12月23日在创智天地放映,现场挤满了人。观众中一半以上是冲着摇滚乐来的,而放映次日崔健便在上海开唱。

记录那场难以复制的集体回忆很有必要

上海寒潮的这几天,盛志民上台的第一句话是:“上海真冷。”客气的观众回应说:“这么多年了,看到当年这些画面,虽然天冷,心里还是热的。”不

客气的观众也会说:“这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摇滚乐纪录片,摇滚主义的热血画面集体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失落、失语、反省、商业文化、产业、互联网经济、

全球化等关键词,社会价值已随社会发展变迁,理想主义已逝,摇滚年代不再。”

显然,《再见,乌托邦》中文片名名不副实。那拨人的当年,只言片语,那拨人的现在,更多踌躇不前,不敢触碰。不见理想国,何勇嘴里的“没钱怎么活啊”甚至让观众发笑。盛志民承认,自己更喜欢英译名——《Night of an Era》,翻译过来就是《时代的晚上》。

那个时代虽已落幕,但盛志民认为,记录那场难以复制的集体回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定要时过境迁之后,再重新来看,才能看出它的价值。

《再见,乌托邦》用了三条线讲述了那个时代的那拨人。去世的吴珂,曾经的“做梦”乐队的吉他手,是那个漂亮吉他男孩,飞机头,浓眼线,连张楚都

嫉妒地说:“当年唯一的日系风格,很洋气。”1996年前后,他神秘消失了。盛志民希望通过寻找吴珂,为那些摇滚乐中的无名者立碑。

影片另一条线是“魔岩三杰”。何勇长期服药,精神状况不稳定,时不时仍需要入院就医,前一年他总共只有3场演出,他想找滚石要点钱;张楚从

1997年出版《造飞机的工厂》之后自闭8年,这几年渐渐恢复,觉得自然而然是最好的;窦唯不接受访问,他只给了盛志民他的影像和音乐,认为在当下的环境

下不适合用任何语言阐述自己的态度和认识。

该片第三条线是在何勇录音棚打工的男孩小畅,和当年那拨人一样十六七岁的年纪。面对镜头,他已经完全可以把商业环境讲得头头是道,他的理想是能够学习到他们的精神,做更主流的东西。

不想把话说明白也说不明白

除“魔岩三杰”外,崔健、音乐制作人张培仁、电台DJ张有待分别从音乐人、制作人、媒体人的视角,谈论对中国摇滚乐和那个时代的看法。“我不想把话说明白,我也说不明白,我只想拍变化。”盛志民强调说。

“2008年,年近40岁,经历一些事情和变化,而且当时何勇出了状况,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觉得应该去拍,这其实也是梳理一下自己,自己是怎么从一个摇滚青年走过来的,看这帮朋友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盛志民这样介绍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

当年,盛志民和何勇、张楚、窦唯都是很好的哥们,自己也是从摇滚乐开始走上所谓的艺术创作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资源不平等,不能共享,首都

北京是唯一能够看到或者听到不一样的东西的地儿,对于盛志民他们来说,不管听的是Beatles还是Bon

Jovi,20岁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撒了欢儿了。

“原来生活是可以这样的,那时候不像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这拨人可能更快地对生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重新要改变你的生活,当你改变了你的生活方

式,你的道路可能就延伸到另一头去了,我原来是学建筑的,于是就迅速抛开了长辈给我安排的生活,一定要过一个独立自主的生活。”盛志民说。

北京著名电台DJ张有待见证了这拨人的成长,他在片中说:“这些人都是很自然出现的,他们就是自然组合,自然状态。如果他自然生长,自然消失,

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强制性地出现一个外力,把他推向一个机制,在体制又没办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就改变了他正常的发展和生长。”

吴珂的消失像那个年代的倒塌一样成谜

“当然,摇滚的圈子里死了很多人。知名的有张炬(唐朝乐队创始人之一,于1995年5月11日遇车祸去世),不知名的还有很多,吴珂是不知名

的,但是他很闪光,很有女孩缘。”直到现在,盛志民和他的朋友们提起吴珂,情绪上还是难以名状。关于他的下落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死了,也有人说他还活

着。

吴珂的父亲曾是中国录音总公司的音乐编辑,崔健《一无所有》的磁带就是其负责出版的。吴珂耳濡目染,1989年夏,16岁的吴珂在八王坟哭着恳

求父亲,要搞摇滚乐。父亲答应了,给他找了吉他老师,最后因为吸毒,吴珂还是走了。吴珂的父亲在采访中自责地说:“还是我害了他”,吴珂母亲至今还记得那

个日子——1996年9月7日,“24岁,本命年,还差几个月。”这一天,她从自己的录像店回到家,儿子已经吞服了过量的镇静剂“曲马多”。

影片之所以用“寻找吴珂”作为一个起点,盛志民解释说,吴珂当时是个谜,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所以想深入去了解。于是辗转找到了他的父母,

说服他们说出了当年的情况。吴珂跟张炬不一样,张炬去世,是中国摇滚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而吴珂却没人知道,他也代表了很多摇滚乐的无名者。其实那个年

代,吴珂在摇滚圈里很是个人物,他很出挑,很有才华,所以在这部片里,他不该被忘记。

吴珂是怎么消失的,就像那个年代如何轰然倒塌的原因一样,很少有乐手能说清楚。何勇和张楚都认为,没人懂这个,不知道该怎么弄,完全是懵的。

“那时候谁知道唱片业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只有你进来了才知道那里头的沟沟坎坎。这是个过程,也得有点牺牲。”吴珂的朋友、乐手马培说,“小珂是这样的牺牲吗?不知道。”

“当年最牛的是搞摇滚乐的,然后是搞电影的,最后才是画画的,现在整个倒了过来。”马培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受理想主义教育的,艺术肯定是建立在理想主义上的,当理想主义没有了的时候,那艺术他妈的就没有了。”

摇滚乐的审美根本不被接受

在那拨人中,现在只有崔健还有举办个唱的号召力。2008年秋,崔健在北京工体的演出,现场变成了怀旧歌曲大联唱。之后,他频频出现在各大音乐节和拼盘演出中,人们都说崔健变了。

可盛志民却并不这样认为:“崔健没变,他一直很清楚自己的位置。虽然他的新歌里他要说的话,已经没有人要听,但他搞真唱运动就是是拐着弯地说自己想说的话。”

这位“中国摇滚乐教父”在片中愤愤地说:“说白了,在中国,摇滚乐的审美根本就不被接受,批判在中国的历史里边就不是美。”崔健说,“这是几百亿中国人——不是一代人——的文化思维方式。”

而曾经带着这拨人征服香港红磡的张培仁感叹,他们在过去有很多压抑的情绪,在爆发时没有虚佞的商业主义阻挡。上世纪90年代的精神没有延续下去,“很可惜,那是中国人绝无仅有的历史上理想主义十年。”

何勇是片中镜头最多的,他不再是那个穿着海魂衫在台上大喊“姑娘漂亮”的年轻小伙,他也演出,但一年也就三场,他还唱“姑娘漂亮”,但已经喊不动了,因为他变成了发福的中年怪叔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片中张有待和何勇吃饭时的一段谈话显然有着更强的说服力。

何勇:有Landy(张培仁)的消息吗?

张有待:没有。怎么了?你想见他?

何勇:我想通过他,让他跟滚石要点钱啊。这么多年唱片一直卖着,彩铃这个那个的,十多年了一分钱没给过。

张有待:你们当时签的合同里有彩铃这一项么?

……

何勇:我其实现在最想在云南大理、或者北京郊区、青岛海边……有个小院,养只狗,看看书。我不是说永远过这样的生活,只是想现在过过这样的日子……

张有待:(笑)现在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是交个女朋友,还是养条狗?最终是养狗?

何勇:养狗,但是你想这样的话,除非我把现在的房子租出去,否则我根本没有钱……你知道也花不了多少钱……

张有待:你这是废话,你说的这种生活方式,你去问马路上每一个人,几乎每个人都会说我想这样,我想找一个海边,养条狗……这么过日子,你这也太小资了。

何勇:……我其实就是觉得,如果那样的话我心里的东西没准儿能出来。

张有待:那样就更出不来了。

无论出现或毁灭是自然规律

《再见,乌托邦》素材有130多个小时,最后剪成了90分钟。“我拍了他们每个人的不同的态度,某种程度上它又和摇滚乐没了关系,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们的生命、精神、肉体、理想,也在这些年中逐渐被消解掉。”

当年的“魔岩三杰”对这部片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回避。何勇根本没看这片子,盛志民说,“他看了也许会生气”。张楚只看了自己的那部分。窦唯只看了

张培仁采访的那部分,而片中他的那部分都是由他自己拍摄提供给盛志民的。“虽然他不接受采访,但他给了我他的影像和音乐,这也是他的态度。”盛志民说。

再次看过影片,盛志民告诉早报记者,“两年前,我还认为1980年代是无法替代的,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无论它出现或是毁灭,这个是自然规律。”

早报记者追问“是否相信会有下一个轮回”,盛志民连连点头。

影片最终在一群农村青年齐声高唱Beyond的《真的爱你》的歌声中结束。而那些昨晚在崔健的小号声响起时热泪盈眶的“摇滚果儿们”,他们心中的十年,也许还是无法替代,而所有与之相关的词:生命、理想、精神、肉身……

想必,不思量,自难忘。

晏婴(约公元前585-前500年),字仲,谥平,世称晏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齐人夫晏弱之子。是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他从公元前556年袭父爵为齐国大夫,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齐景公时为国相。孟子曾赞之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司马迁说:晏子“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为政期间,大力提倡以礼治国,省刑薄敛,宽政惠民,敬贤远佞,反奢倡俭;在尖锐复杂的外交斗争中,机智善辩,不辱使命。为政敢于犯颜直谏,以匡君过。因此,刘向在《序录》中称赞晏婴“尽忠及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现仅就其治国主张及措施列述如下:

一、国运靡常以礼治国

晏婴当政期间,齐国公室日益哀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在这“礼崩乐坏”,“国运靡常”的形势下,为了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晏婴提出了以礼治国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晏婴指出:“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点,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失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婴认为,礼是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只要以礼治国,就会出现君正、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的良好社会秩序。”如果国君不用礼,就不能治理国家;大夫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国君;儿子不讲礼,就会杀掉他的父亲;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会互相残杀。因此,无礼或者有礼而太守礼,整个社会就处在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晏婴认为,君王的守礼是十分重要的。他常常规劝景公要带头守礼。淳于国人献一美女给景公作妾,生了个儿子叫荼,景公很宠爱他。有些大臣商量想让景公废掉公子阳生而立荼为太子。晏婴知道了这件事,认为这是违礼的举动,使规劝景公说:“不能这样做!以贱敌贵,是国家的大害;废大立小,是祸乱的根源。阳生年长而受国人拥戴,君王不能废掉他!”他又说:“立太子有一定的礼法制度,所以庶子不能僭越嫡长。希望君主能够用礼来教导荼,使他不要陷入邪恶,用大义引导他,使他不要贪婪于私利。长少各按其道行事,那么嫡庶长幼就有序不乱而合乎伦理了。”可是,景公不听晏婴的劝告,还是立荼为太子。

结果(景公死后),田氏杀太子荼,立阳生为国君;后又杀了阳生,立了简公;最后又杀了简公将齐国据为己有。(《晏子春秋·内篇谏》)

晏婴还重视运用礼义来抑制私门的发展。景公十六年(前532年)齐国发生了陈、鲍氏与栾、高氏的激烈战斗。据《左传·昭公十年》载:

五月,庚辰日,齐景公、陈、鲍之军和栾、高之军在齐都的稷里作战,结果栾、高之军败北,接着他们又在齐都庄里被战败,齐都人民都追击栾、高,结果又在鹿门战败了他们,最后栾、高亡命鲁国。陈鲍二氏要乘机瓜分栾、高两家的财产。可是晏婴却认为这是违背礼义的行为,他义正词严地告诉陈无宇说:“必致诸公,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亡本世,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在晏婴看来,义和利相比,义是根本,只有用义御利,才能克制私欲,避免违礼的越规行为。否则,见利忘义,就必然招来祸患。他强硬地指出:必须把栾、高的财产献给君王。陈无宇听了晏婴的话,就把栾、高的财产都献给了齐景公,然后自请退隐莒国以养天年。晏婴就是这样,遏制卿大夫的利欲,从而维护了公室的利益。

另据《左传》、《晏子春秋》的记载,田氏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影响,在自己的封邑内,采取了小斗进、大斗出的惠民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结果田氏笼络了民心,扩大了自己宗族的势力。面对田氏势力的迅速增长,齐景公十分担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于是请晏婴帮助想办法来遏制田氏势力的增长。晏婴提出的遏制田氏势力的手段就是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阻止田氏代齐的进程。他说:“唯礼可以己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这就是说,根据礼的规定和要求,大夫不能对国人妄施恩惠,百姓不能懈怠劳作,财货不能迁移,工商不能改行,士人不能失职,百官不能怠慢,大夫不能聚收国家的赋税。这样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就一心为国,就会避免私人势力的强大。为了使臣民懂礼、守礼、保持社会稳定,抑制私人势力的发展,晏婴劝谏君主在守礼方面为天下百官和百姓做出表率。这样,天下有礼之士就会簇拥在齐侯的左右,从而为治国安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那些无礼之士就难以容身。这样,就会使姜齐政权得到稳定。

正是由于晏婴重视礼义,强调以礼治国,这才使当时齐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桓、管霸业的余绪,使齐不失为大国而自己也身显诸侯。

二、薄敛省刑宽政惠民

史称景公奢,由于其赋敛无度,刑罚苛重,使得百姓负担过重、上下矛盾异常尖锐。针对这一情况,晏婴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上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矛盾,稳定局面,概括地说,就是薄敛省刑,宽政惠民。

(一)薄赋敛

对于齐国的赋敛之重,晏婴早有觉察。《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当晏婴出使晋国,与叔向谈到齐国的状况时指出:“此季世也,吾不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履贱踊贵。民人痛疾……。”这就是说:齐国统治者为了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无限度地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把老百姓收获的三分之二,都纳入公室,只留下一分让其维持最低的衣食之用。结果是公室所积聚的粮食、财物都腐朽生虫,而百姓们却饥寒交迫。对于这种情况,晏婴是焦急不安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因久病不愈而欲诛祝史时,晏婴趁机劝说景公行仁敛,薄赋敛。说:“处死祝史也解决不了问题,山中的木材,由衡鹿看守,沼泽的水草,由舟鲛看守;荒野的柴,由虞侯看守;海洋的渔,由祈望看守;因此,人民都无法取用。偏远乡野之人,也都来到齐都服役,靠近齐都的关卡,向商旅税征暴敛,世袭大夫的家人,强行向商人索贿;处理政务不遵守法律,对人民谋求无度,可是宫殿却每天都在兴建,靡靡之音日夜不停,后宫的宠妃在市场上巧取豪夺,朝庭上的宠臣,到各地去任意勒索,淫欲一天天强烈,如果不给,就诬陷人民入罪,人民痛苦不堪。祷告是有益处,诅咒却有坏处,然而从聊城、摄城以东算起,到姑水、尤水以西,齐国境内的人民很多,不论祝史如何善于祭祀,又怎能胜过千万愤怒人民的诅咒呢?贤君假若要诛杀祝史,还不如修好自己的品德而行仁政。齐景公听了晏婴这番话,感到很有道理,就立刻下令各级官吏推行仁政,并且撤销省都的各处关卡,重新开放禁止百姓民进入的场所,最后减免租税,轻赋簿敛。景公自己也下罪己诏,向国人谢罪,从而使民受惠而国以安。

《晏子春秋·景公问千圣君其行如向,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篇也载看晏子谏景公薄赋敛的内容:

晏子进谏景公说:“我听说,问道的人是想改行政道,明白了道理的会肃然起敬。现在君王的赋税繁重,所以百姓离心离德;市场上贸易欺诈诳骗,所以商旅断绝;玩好充斥市场,所以日常家用匮乏……。身旁满是嗜欲贪婪之人,全国一片非议责骂声,而您却不加考虑”。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于是下令不要再进献玩好,市场贸易要公平,不准欺诈,宫室不要再修饰,没有完工的建筑停止修建,停止劳役,减轻赋税。晏婴还要求景公,要注重渔盐业和关口的管理,取缔奸商不法之徒。赋税,对农民只收取十分之一。晏婴关于薄赋敛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齐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省刑场

齐景公时,由于严刑峻法,致使齐国“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怨者满朝。”(《晏子春秋·内谏下》)在市场上则是“履贱踊贵。”(《左传·昭公三年》)

对这种情况,晏子进行了一次次的进谏。《左传·昭公三年》载: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宅,晏婴以靠近市场便于体察民情,有利于治国行政为由而拒之。齐景公问:“贤卿既然住在靠近市区的地方,你知道物价的高低吗?”晏婴回答说:“我既然住在市区,怎敢不知物价的高低呢?”齐景公问:“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呢?”晏婴回答说:“义肢贵,鞋子便宜。”景公听言,知受断肢酷刑的人太多了,遂下令减轻酷刑。对此评论家说:“一个有仁慈的人,他的话都是为了众人的利益。由于晏婴的一句话,而使齐君减轻了人民的刑罚。《诗经·小雅》篇说:‘贤臣如果能推行仁政,那么乱事就会停止’。就是指这类事情而言。”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省刑之谏是很多的。如:“景公欲诛骇鸟人,晏子谏止”、“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止”、“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止”、“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止”、“景公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将加诛晏子谏止”等等,可以说是为了省刑,晏子谏君无所不及。

晏婴还要求景公:“减轻刑罚,如果是死罪的减为徒刑,如果是徒刑的减为惩罚,如果是惩罚的就免罪释放。”(《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主张对严酷的刑罚加以改革,反对对民众滥施暴力,对于缓和当时齐国国内不断激化、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百姓的安定生活,是有其积极社会意义的。

晏婴的薄敛省刑主张,是与他“宽政惠民”的仁政思想相一致的。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恣意掠夺和杀戳,这无疑是对减轻人民群众负担,保障人民生活财产,是大有益处的。

三、选贤任能,惩治谗佞

选贤任能,惩治谗佞是晏婴治国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没有大批的贤能之士,是根本办不到的。他曾总结了桓公得以称霸诸侯的历史经验,认为:“先君见贤不留(留迟滞),使能不怠。是以内政则民怀之,征伐则诸侯畏之”。(《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当齐景公问晏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当如何举措时,他明确地回答:“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反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则是莫大的不祥。他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在识贤方面,当景公问取贤得人之道时,晏婴指出:“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认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从其社会交往上,从其实际活动中的关键时刻,来具体考察人才的优劣;而不是靠道听途说和一面之辞来作决定。

在任贤方面,当景公问任人之道时,晏婴指出:“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这就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注重其所长,不能过分究其短。晏婴对齐桓公拜管仲的相,任贤不避私仇;举宁戚为大司田,任贤不弃微贱的大度胸怀,极为赞赏,并努力效法之。据《史记》载:

晏婴的车夫刚开始为其骂车时,以为自己是为国相驾车,神采飞扬,甚为得意。但不久这位车夫改变了态度,处处表现出一种谦让精神。晏婴见他改变态度,便问其中的缘由。车夫如实地告诉了他。原来,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丈夫驾车时那种自得神态。等到车夫回家,他的妻子提出要离婚。车夫问其原因。妻子便对丈夫说:“晏婴身高不过六尺而做齐国的国相,并且名声显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情安详,考虑深远,非常谦恭谨慎。你身高八尺,却为人驾车,而且神态非常自得,我因此要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变得谨慎廉虚起来。晏婴因为车夫能听从妻子的劝告,自勉自强,一心向上,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景公做了大夫。

齐景公时,晋国举兵攻伐阿、甄。燕国也侵扰河上,齐国军队节节败退,景公非常忧虑。这时,晏婴向景公推荐了田穰苴。他说,田穰苴虽是田氏庶出,但很有才能,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所说后,急忙召见田穰苴,并和他谈论用兵之道。穰苴果然精通兵法谋略,景公很高兴,便任命田穰苴为将军,率军抵抗晋、燕之师。由于田穰苴治军严明并按军法斩杀了迟到的监军庄贾,军威大振。特别是由于把身先士卒,与士卒共甘苦,深得士兵的拥护,士气高涨。结果,晋军听说后撤军而去,燕军也渡水退回。田穰苴率兵追击,收复了全部失地,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晏婴在主张举贤用贤的同时,积极主张惩治谗佞。他指出,恶人不去,贤人不进;谗佞不除,忠臣不用。尤其是君主身边的谗夫佞臣,依托君威,加害贤良,危害国家,故为国之大患,晏婴把这种人比做“社鼠”、“猛狗”,力主惩之,除之。《晏子春秋·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篇曰:国家也有这类社鼠,国君的左右近侍有的就是。他们在宫内对君主隐瞒善恶,在宫外靠权势迫害百姓,不除掉他们,国家就要混乱;但要诛杀他们,他们却被国君保护而受到宠爱,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社鼠。……国家也有猛狗,这就是某些当权的人,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想来求见您这大国的君主,可是他们都迎上去咬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啊!君主的左右亲近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狗,君主怎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没有忧患呢?因此,明君贤臣治国,必须尊贤、举贤、用贤;去谗、除佞;如此则国治民安。

四、反奢倡廉节俭力行

齐景公时,奢侈腐败是齐国朝政的一个突出问题。《淮南子·要略》篇说:“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辩,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景公如此奢侈腐化,而齐国百姓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晏婴一次次地进谏景公止奢侈,行廉政。一年大雨连绵一连下了十七天。但是,景公仍然是日以继夜地饮酒作乐,并且派人巡视国中,罗致善歌的人。晏婴听说后,愤然去见景公说:“大雨连绵下了十七天,房屋毁坏的每乡都有数十户,缺粮挨饿的百姓每村都有好几家,年老体弱的人,天寒受冻连一件粗布衣都得不到,忍饥挨饿连一顿糟糠都吃不上。他们走投无路,求告无门。然而君主却日夜饮酒作乐,令人到处罗致歌人不止。用国库的粮食喂马,用牛羊肉养狗,三宫姬妾都饱食膏梁肥肉,您对狗马姬妾不是太优厚吗?对乡民百姓不是太薄情了吗?我身为国家大臣,忝居百官之列,却让百姓灾民受冻挨饿,使君主贪恋酒以失去民心而不知忧虑,我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景公纳晏婴谏,授权晏子赈济灾民。三日期满,官吏赈灾完毕。晏子上报说:受灾贪民一万七千家,用去赈灾粮九十七万钟,柴薪一万三千车。毁坏房屋的二千七百家,用去修缮费用三千金。景公听毕,然后回到宫内,降低了饮食标准,不再击鼓奏乐。晏婴又请求景公裁减侍从和使君主移情丧志的歌儿舞女,结果三千歌儿舞女被辞退。

景公曾问晏子说:“我想穿古代圣王那样的衣服,住居代圣王那样的房屋,如果这样,诸侯就会来归顺吧?”晏婴趁机讲明了行德政、施仁义,爱民节用的道理。他说:“夏禹、商汤、周文王并不穿同样的衣服而统治天下,并不是靠服装来使诸侯归服的,而是真诚地爱护百姓,成功地施行善政。古时曾有身穿极为简朴的衣服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服饰,而是归顺他们的德政。古时曾有居住木巢洞穴而享有天下的,天下人并不礼拜他们的居室,而是归顺他们的仁政。”他又说:“现在君主您把楼台阁榭修得没法再高了,把池塘挖得没法再深了,还极力追求雕镂的精巧,花纹的精美而不知满足,那么这乃是在与百姓结仇啊。我想这样下去,国家恐怕要危险了,您也不得安享了。您竞然还想使诸侯来归服,不是也太难了吗?”晏子谏止了齐景公的奢行。

在反对奢侈腐败的同时,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虽然晏婴身居相国高位,但他严以律已,廉洁从政,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十分节俭,为百官做出了榜样。吃的是“脱粟之食”、“肉不足”,穿的是粗布衣,仅有的一件皮衣,竟穿了三十年。住的是“近市渊湫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上朝时,常坐弊车,驾驽马。在婚姻方面,仍以老妻为伴。晏婴生活如此俭朴,可他一再辞去景公赐与的封邑、千金、狐裘、宅第、市租、辂车、乘马等,为百官作为表帅。

晏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认识到,清廉则为福,贪欲则为祸,而且能够自觉做到以德抑欲,以义御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齐国平定崔庆之乱后,功臣都受到封赏。景公曾赏赐给晏子邶殿(今山东省昌邑市西)附近六十邑,晏子不肯接受。子尾问晏子:“富,人之所欲也,何独不欲?”晏子说:“庆氏由于贪图封邑而招致灾亡,而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控制欲望的结果。反之一旦增加邶殿的封土,这固然可以满足我的欲望,然而欲望满足了。死亡的日子也就快到了。这并不是我讨厌财富,而是深怕因此丧失财富。况且富有如布帛的宽度,最好是加以适当限制,而不让它任意变化。人都想在富裕中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随心所欲地享用。因此就用道德来规范限度,不可以过分富有,这就叫做财富的限度。财富过多,欲望太大就会惹祸,因此我才不敢贪婪太多的财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华车好马,一连几次,晏子辞而不受。他对景公说:“君主您让我统理的百官,我率先节减衣食,给百官、百姓做榜样,然而还担心他们奢侈浪费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现在华车好马,在上面君主乘坐,在下面我也乘坐,那么百官、百姓不讲礼仪、衣服饮食奢侈而无度,就没办法禁止了。”可见晏婴的倡俭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不仅为了改变齐国奢侈腐败的政风,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以安定国家,稳定人心。

由于晏婴的克己奉公,尚俭倡廉,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上廉相的楷模。对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人弦章便深受晏婴的影响,被誉之为:“弦章之廉,晏子之遗风也。”(《晏子春秋·外篇》)《隋书·地理志》载:“齐地男子务农桑崇学业,其归于俭,则颇变旧风。”明嘉靖《青州府志》称:“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可见晏婴尚俭倡廉思想与行为的影响之深远。

五、折冲樽俎不辱使命

晏婴身为相国,曾多次代表国君,或接待使者,或出使四方。在历次外交活动中,晏婴总是以其机智善辩,折冲樽俎,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务,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晋平公准备攻打齐国,派范昭前往齐国观察刺探有关情况。齐景公设宴招待他。酒喝到尽兴时,范昭故意挑衅试探,先是提出要用景公用过的杯子饮酒,接着伴醉让奏周王的乐曲。晏婴识破了使者的心机,给以针锋相对地回击,全都拒绝了他。事后他向景公解释说:“范昭为人,不是浅陋而不懂礼仪,而是想试探我们君臣,所以拒绝了他。”后来,范昭回国报告晋平公说:“齐国是不可以攻伐的,我想试探一下他的礼法行为,而被晏子识破了。”对此孔子高度评价说:“夫不出手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意为不出筵席之间,而退敌于千里之外。从而阻止了一次不义之战。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晏婴重视以礼治国,他把重礼的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外交活动中去。强调诸侯相交以礼为先,反对诸侯间的无礼和非礼之交,让列国宾服。

有一次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听说晏婴非常机敏且善于辞令,使想嘲弄晏婴一番。当晏子到达吴国时,掌管接待的侍从官吴王的吩咐对晏婴说:“天子请见!”晏婴一听非常吃惊,心想齐、吴都是诸侯国,吴王怎么可以自称天子呢?这不是有意蔑视齐国吗?随后他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但没即动声色。“天子请见!”侍从官连喊三声,晏婴装聋作哑,一声不吭。侍从官飞报吴王,吴王只好亲自出来接见晏婴。晏婴见吴王出来,便首先施礼,然后问吴王:“我是受齐君之命来贵国的。我是一个糊涂人,而糊涂人常常受骗。方才听侍从官高喊天子请见。您既然以天子自称,那我今天就是踏上天子之朝了。不过请允许我大胆问一句:原来的吴王应放在哪里?”吴王听后十分恼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好改变了称呼,行了诸侯国的礼节,与晏婴正式相见。吴国朝庭中的官员见到这般情景,私下里无不赞叹:晏婴真是一位勇敢机智的外交家。

晏婴经常出使各国,他虽然身材矮小,但他庄重的举止,威严的气势,应对如流的言辞,倾倒了各国诸侯,完成了与诸侯修好的外交使命。晏婴出访鲁国时,鲁昭公问他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民众归服?晏婴回答说:“我听说傲慢大国,轻视小国,国家就危险;轻率断案,加重赋税,百姓就会离散。事奉大国,扶助小国,是安定国家的根本保证,谨慎断案,减轻赋税,是聚集百姓的办法。”(《晏于春秋·内篇问下》),此后晏婴又出使鲁国时,鲁昭公却突然说:“我听说贵国的君主是一位邪僻不正的君主,为什么凭您的德行,却去侍奉他呢?”晏婴略加考虑后回答说:“我没出息,我的族人又不如我,依靠维持祭祀祖先的族人有五百家,因此我不敢选择国君。”晏婴走后,鲁昭公对人说:“晏婴是仁德的人啊!他使齐国国外无诸候侵犹的忧患,内无国家不振的忧虑,却不自夸炫耀;谦虚不自满,本是安邦定国,却托辞是为了供养族人,晏子可称得上是仁慈仁德之人了。”(《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晏婴奉命出使楚国,国为当时楚强齐弱,楚王便想羞辱晏婴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楚王与群臣设下圈套,单等晏婴就范。晏婴来到楚都东门,但守门者却不给他开门,硬要在大门之侧的小门接引他,晏婴明白了这是楚国君臣在设法戏弄自己,便大声对守门的侍者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今天是出使楚国,不该从这小门进。”于是守门者只得从大门迎入晏婴,进见楚王。楚王见了晏婴便问:“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从容答道:“齐国都城临淄有若干里巷,人们举起袖子可以遮住太阳,挥把汗就像下雨,人比肩继踵,到处都是,怎么是没有人呢?”晏婴回答说:“齐国任命使臣,各有相应的对象,那些贤德的使臣出使贤明的国家,不才无能的使臣出使不才无能的国家。我最无才无德,所以最合适出使楚国了。”楚王宴请晏婴饮酒,喝得酒兴正浓时,两个官员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说是齐国人一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婴说:“齐国人本来就是善于偷盗吗?”晏婴反唇相讥说:“我听说,桔树长在准水以南就结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北,就成了枳子,叶子空自相似,那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啊。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不偷盗,进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晏婴的回答使楚王瞠目结舌。心悦诚服地对晏婴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寡人反而自讨没趣了。”(《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婴使楚,当受到楚国君臣侮辱时,以机智善辩,嘲了楚王的无礼和愚蠢,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提高了齐国的声誉,更使自己名显诸侯。

晏婴相齐,敢于直谏,匡君救失;为政尚礼、重民、举贤,节俭身体力行,从而使趋于落势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不失其大国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景仰,被称为一代贤相。以致太史公不得不由衷赞叹:“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录音翻译成英文的软件哪个好 好用的录音翻译app分享给你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